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隨手翻開一本室內裝修設計雜誌,映入眼簾的多是實木地板和大理石檯面,找不到一塊地毯的蹤跡。在當時的年輕人心中,古板的地毯已隨祖父母們老去,它們只應靜靜地躺在灰塵中,在老屋特有的陳舊氣味中,耗盡黯淡的餘生。

一名當時只有20歲出頭的德國年輕人,卻在地毯時代眼見就要終結的時刻,「天真地」接手了一家位於尼泊爾的地毯工廠。但就是這名年輕人,在短短數年內一手扭轉了整個地毯業的頹勢。他的理念,不僅打造出了一個橫跨各大洲的地毯商業王國,而且引發了整個地毯界的「文藝復興」。

地毯設計師Jan Kath設計的地毯引發了整個地毯界的「文藝復興」。
地毯設計師Jan Kath設計的地毯引發了整個地毯界的「文藝復興」。

他就是Jan Kath,過去25年來全球最傳奇的地毯設計師之一。

迷茫青年的旅行奇遇

翻閱Kath的家譜,就能發現他的成功並不意外。他出生在一個地毯世家,父母與祖父母都是成功的地毯經銷商。但事實上,Kath從未想跟隨祖輩的足跡,簡單地將地毯買進賣出。

「從學校畢業後,我不知道該做些甚麼。但我很喜歡背包旅行,周遊四方,學各種文化。印度、蒙古和中國這些地方尤其讓我著迷。我在那些地方旅行了幾年,時不時打工賺一點錢,但不知道這一切將把我帶往何方。」Kath說。

「眼看錢就要用完的時候,」他笑著說:「我抵達尼泊爾,遇見了一名德國人,認出他是我父親地毯公司的供貨商。我很快進入他的工廠,開始做一些管控地毯生產質量的工作,一做就是三年左右。在這期間,我也開始為一些歐洲的地毯公司工作。這樣一來,我就對地毯行業有了深入了解。」

命運的巧妙安排,讓Kath還是躲不開纏繞在他生命中的地毯之緣。不久後,尼泊爾地毯工廠的老闆準備退休,詢問Kath是否願意接手工廠。對當時市場走向一無所知的Kath,滿懷信心地答應了下來,並用父親提前贈予的遺產收購了工廠。當時,Kath只有22歲。

「我太天真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他回想起當年的決定時,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我之前主要負責地毯的生產,對市場是一無所知。其實在當時,手工地毯已經不流行了,地毯在社會潮流中已經瀕臨滅絕。我接手工廠的時候,正是地毯業最低迷的時期。」

年輕老闆的背水一戰

無論怎樣後悔,年輕的Kath不得不硬著頭皮踏進這一「夕陽產業」。他努力遵循當時地毯業界的主流做法和模式,無奈市場日益蕭條,工廠收益在幾年中愈加慘淡。Kath踏上的這條地毯生意之路,眼看就要走到盡頭了。

在這最後時刻,他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決定。開發屬於自己的全新地毯設計,用手頭的最後一筆資金,僱用一名要價高昂的攝影師,選取獨特的野外背景,為地毯做專業攝影。

「我的目標是重新定義地毯,讓地毯適用於21世紀,讓現代的人們能夠理解它。」他沉思著說道:「傳統是一個緩慢演變的東西,有時要過數百年才能前進。但有時候,在一個新的時代中,傳統會發生跳躍性的進展,這就是我們當時要做的。我們處在開拓傳統的前沿。」

為一塊地毯,花大錢拍專業藝術照?這在當時的地毯界,可是聞所未聞。在這批藝術照中,地毯的背景是衰敗的礦井、風化的老倉庫和斑駁的水泥牆。而一塊顏色明麗的手工地毯,端端正正地擺放在畫面中央。

這批Kath自己設計的地毯,圖樣源自傳統的意大利牆紙和印度紗麗。但這些嚴肅規整的傳統圖案,卻嵌入著侵蝕、漸變、破裂等各種特殊效果,使原本較重複的地毯花紋,散發出新的活力。

地毯設計師Jan Kath將傳統地毯樣式,注入新的活力。
地毯設計師Jan Kath將傳統地毯樣式,注入新的活力。

Kath戰戰兢兢地公佈了這批實驗性的地毯藝術照,等待著市場的回音。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些透露著深刻理念的照片,在業界立刻引發轟動。「人們幾乎是排著隊要買我們的地毯。地毯界以前是沒有品牌一說的,但從那之後,我們成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這是一個轉折點。」他說。

設計師的創意無邊

這一嘗試的成功,大大加強了Kath開發自己地毯風格的信心。傳統的波斯花紋、豔麗的俄羅斯花樣、秀雅的中國江西瓷器圖案,都在加上特殊效果後成了Kath不同系列的地毯設計。

巴洛克風格的藍天白雲油畫、熱帶雨林的綠色穹頂、天然寶石的橫截面,乃至哈勃望遠鏡拍下的遙遠的璀璨星河,都通過西藏高原羊毛、中國絲綢和高山蕁麻等天然材質的巧妙編織,變成了一幅幅美麗而溫暖的3D地毯畫卷。

Kath還允許顧客對地毯的大小、色調和特殊效果進行個性化定製,甚至可以在地毯上編織一句對自己有特殊含義的話。也有藝術家請Kath將自己的畫作變成一整幅地毯,讓地毯的每一個編織結成為一個小小的「像素」,創作出完全屬於自己的地毯藝術。

創新的同時匠心不死

雖然Kath的地毯設計看似天馬行空,但在地毯的製作上,他是一個嚴格的「保守主義者」。為了節約成本,許多地毯廠商在工業化的潮流中讓機器參與地毯的生產,在地毯原料中加入人工材質,並刪減傳統手工地毯製作的繁瑣步驟。如許多工廠用機器紡織羊毛,用化纖材料代替昂貴的真絲,並完全放棄傳統地毯製作中的浸泡和手工刷洗步驟。

但對於Kath來說,成百上千年承傳下來的手工地毯編織工藝,是自己必須繼承和遵循的珍貴標準。西藏高原羊毛是Kath製作地毯的主原料之一,這些羊毛先用氂牛從山上搬運到工廠,在河水中用手沖洗後,再接受手工精梳和手紡,並染上植物提取的純天然染料。

上等中國絲綢和蕁麻纖維編織在地毯中,能創造出光影反射和立體觸感。而手工匠人們必須趴在地上,用精巧的剪刀剪出地毯上凹凸錯落的花紋。地毯成型後,被浸泡在冷水中數日,再由幾個大漢將厚厚的地毯拎出水面,用木板反覆洗刷。這樣的地毯,製作過程須耗費3至5個月,但日後可以存放很久不會褪色。

手工匠人們必須花費許多工序和時間,製作出猶如藝術品般的地毯。
手工匠人們必須花費許多工序和時間,製作出猶如藝術品般的地毯。

Kath的地毯工廠設在尼泊爾、泰國、印度和摩洛哥。他準備在2020年推出的新系列「東方」(The East),將遵循中國西藏和新疆最傳統的地毯工藝,編織神州大地的古老圖騰「龍」。在歐洲土生土長的Kath,為何如此熱衷於繼承東方的傳統文明?在談到這一點時,他一下子嚴肅了起來。

「如果我不做,其他人不做,這些傳統的地毯手藝就要消失了。」他說:「這些手藝從父親傳至兒子,從母親傳給女兒;如果這個鏈條斷裂了,就永遠接不起來了。」

「我也相信,使用這些古老的手藝,才能使地毯的質量達到最高水平。比如手紡的羊毛和手紡的絲綢,能夠做出機器根本無法創造的紋理。拿一個番茄舉例,溫室培育的番茄光鮮亮麗,有機番茄外表可能不那麼完美;但當你真正去品嚐時,會發現有機番茄的味道,才是番茄應有的真正味道。」

地毯是屋中的島嶼

Jan Kath希望人們把地毯當作一個島嶼,親朋好友可以在此相聚。
Jan Kath希望人們把地毯當作一個島嶼,親朋好友可以在此相聚。

在Kath踏入地毯生意25年後的今天,Jan Kath地毯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它不僅是德國最具標誌性的奢侈品之一,也是世界各地博物館展出的藝術品。

從阿拉伯王室、美國前總統的私人府邸、搖滾明星的夏威夷度假屋、石油大亨的豪華遊艇,乃至開羅四季酒店的私人套房、路易威登(LV)遍佈全球的店面,這些頂級住所和會所的共同特點,就是鋪設或裝飾著Jan Kath地毯。

Jan Kath設計的地毯在紐約、柏林、溫哥華和多倫多等全球9個城市設有展示廳。
Jan Kath設計的地毯在紐約、柏林、溫哥華和多倫多等全球9個城市設有展示廳。

雖然許多人將他的地毯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對於Kath來說,這並不是地毯最重要的功用。

「地毯能營造氛圍。如果你的家中有一塊美麗的地毯,一旦有人把地毯拿走,你會感到空空的。」Kath說。他還透露,他的家中沒有桌椅家具,他在室內只坐在地毯之上。

「雖然我很高興人們把我的地毯視為身份的象徵。」他說:「但我希望人們把地毯當作一個島嶼。在這個島嶼上,親朋好友可以相聚,在這個氛圍裏共度時光。」◇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