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成長在台灣南部高雄縣鳳山鎮的眷村中,除了高中的最後一年轉學到台北市的建國中學外,十八歲之前的日子,都是在高雄度過的。大專聯考後,又回到台南的成功大學念了四年的書,可算是不折不扣的「南部人」。
環境使然,祖籍是福建省武平縣的我,「午夜夢迴」的家鄉卻是鳳山鎮,我對這「第二故鄉」之歷史沿革不敢說是瞭若指掌,但是兒時生活的點點滴滴卻時時縈繞於懷,一甲子之後還可以「如數家珍」。
之前我已講過不少與鳳山鎮﹝現今之高雄市鳳山區﹞有關的老故事,這會兒要講的是一些與「曹公圳」有關的往事。
***
在鳳山長大的孩子,都知道鳳山有條「曹公路」,有所小學名為「曹公國小」,而「曹公圳」的水道則是孩子們消暑的「游泳池」,還有一間廟叫做「曹公祠」。這麼多以「曹公」為名的地方,紀念的又是誰呢?
「曹公」就是曹謹,一位清朝道光年間奉派到台灣來治理鳳山的縣令。曹謹是現今的河南沁陽市人(古名河內縣),他的家鄉河內縣境自漢朝開始,就已大規模地開發水利設施,兩百年前的清朝,當然還沒有甚麼「水利工程學院」,所以曹謹是自幼在家鄉耳濡目染地學會了如何開圳引水,算是位自學有成的水利工程師。
曹謹於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到鳳山就任,立即察覺當地農田因無有效之灌溉系統,全成了「看天田」,荒年頻頻而導致民生疾苦,乃將他以往的豐富水利經驗,積極地運用在鳳山轄區。
經過年餘的勘察,他決定自台灣南部第一大河的高屏溪(原名下淡水溪)開渠引水(地點是在現今之高雄市九曲堂附近),僅兩年後的1838年,就將這條我們後世為紀念他而命名的「曹公圳」水利系統初步建造完成,高雄地區的「看天田」,立即轉變為稻米可一年三熟之良田。
現有之曹公圳規模,當然不是一口氣完成的,前述於1838年完工的是曹公舊圳,一共建了44條水圳,灌溉面積是2,549甲,但這樣還是沒能完全解決缺水問題,所以在1842年再開曹公新圳46條,增加灌溉面積2,063甲。加上日後的鳳山圳、大寮圳、林園圳等五個水圳灌溉系統,後世統稱之為「曹公圳」。◇(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