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對不同類別的美,比如畫作、建築物或自然風光,在視覺區域有著不同的反應;然而在一個負責靜思的區域,居然呈現一致的反應。

研究者讓受試者欣賞畫作、建築或自然風光的圖片,並用功能性磁振成像(fMRI)監控受試者腦部的活動。結果顯示,受試者的大腦視覺區域對於不同類別的美圖,產生的信號各不相同。然而在大腦中一個被稱為「預設模式網絡」(DMN,Default Mode Network)的功能性區域,卻對所有類型的美圖有著一致的腦部活動模式。

研究負責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經驗美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mpirical Aesthetics)的愛德華凡賽爾(Edward Vessel)說,「我們不知道這種一致性是否是經過『預設模式網絡』自行處理後的結果,但此網絡顯然能夠獲取關於美感的某種抽象又普適的規則。」

人放空時 預設模式網絡自然啟動

人們的心理活動、沉思,包括自我幻想都來源於這個「預設模式網絡」。

一般而言,預設模式網絡在人的注意力沒有放在外在的世界時開始運作,此時大腦會處在清醒的休息狀態,例如做白日夢或放空時。人在想著自己或他人,回憶往事或計劃著將來時,預設模式網絡也會處在活躍的狀態。也就是當人放空的時候,預設模式網絡就會自然啟動。

新的研究發現,這個網絡在人們的審美、或被視覺藝術感動的體驗中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者稱,由於此網絡當人與外在世界互動時處於休眠狀態,因此視覺得美感體驗信息出現在這個區域著實不同尋常。

儘管美感是非常主觀的體驗,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研究者稱,更好地了解這些體驗的機制,有助於進一步揭示不同類型的娛樂體驗在大腦高層神經網絡中的聯繫,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

研究者還表示,這份研究只對視覺美感進行了實驗,未來將考察這個區域對於其它藝術類型的美感,如音樂、詩歌,是否也有類似的反應。

這份研究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