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新轉來一個女孩兒,叫小晗。她長得清麗,走路輕柔,喜歡穿淡黃色的衣服,看起來像極了一顆柔軟的長著絨毛的杏子。
小晗大約十二三歲,柳葉眉,大眼睛跟王菲一樣黑白分明。無論上課下課,總是安安靜靜自己坐著,看著課桌上的東西,不大說話,也不和同學們交朋友。她這種與年齡不相符的拘謹和安靜,令我覺得異樣,於是講課時便留意她的表現。有幾次無意間遇見她的目光,驀然發現她的大眼睛裏蒙著一層迷霧,柳葉眉也微微蹙著,連身子似乎都在縮著。甚麼事?令小晗如此心有千千結!
我是第一年教這個初中升高中的中文考試班——GCSE中文班。英國的GCSE語言考試分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我沒有經驗,多少有點壓力。輔導學生備考口語表達和寫作時,我會一對一地進行,這樣更有效率。小晗完成的第一篇寫作練習是《我的家庭》。
周末的中文學校,從來都是熱鬧而匆忙的。小晗的家長從來沒有找過我,我也一直沒有機會見到他們。文章裏,小晗說她家有四口人,爸爸、媽媽、她和弟弟。她寫道她的爸爸在中國工作賺錢養家,媽媽在英國照顧她和弟弟,兼打些零工。她每天都在想念爸爸,盼望爸爸早點回到英國,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讀完文章,我的心變得沉重起來,我終於明白了為甚麼這個女孩子那麼憂傷。她坐在教室裏,似乎被一大團迷霧重重包裹,她困苦,卻無法突圍。在孩子的眼裏,父母就是她的太陽,照亮和溫暖她的整個世界。一旦身邊的父母缺少一個,天空就不再那樣明亮,世界也不再那樣溫暖,她的內心會抑鬱到不見天日。
其實,小晗不是我遇到的第一個英國「華裔留守兒童」,我之前教過的幾個班裏也有三四個這樣的孩子。其中有一個男孩,他寫的作文與小晗如出一轍。不同的是,男孩家庭經濟條件十分優越,他就讀的不是英國的公立學校,而是一所有名的收費高昂的私校。為了支付他不菲的學費及他和媽媽在英的生活費,他的爸爸只能留在中國運作自己的公司來賺錢。
無論經濟條件是寬裕還是窘迫,生活層次高還是低,在中國賺更多的錢,是造成英國「華裔留守兒童」的唯一原因。英國人常常說一句話:「 This's life」,這就是生活。生活是殘酷的,有些情況你無法改變,你必須做出取捨。一些人不得已做出這樣的抉擇,寧願夫妻分居兩國,也要子女留在英國接受教育。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很熱愛英國的教育。小小的他們,即能辨識出這是更人性更文明並且更有價值的教育。然而父母不在一起,孩子們的世界不再完美。他們一方面想念在中國的父親,一方面幼小敏感的心也在擔憂父母的關係會不會有問題,自己在英國的學業及生活能否為繼……對於未成年的孩子,這是多麼沉重的心事!
想起從前那些和小晗一樣的學生,他們眼裏同樣的深深的憂傷和絕望,我很想對小晗說些甚麼,卻前所未有地覺到,語言竟是如此蒼白無力。但作為她的老師,我必須說些甚麼,我應該給她力量讓她堅強。我不能說:「This's life」,盡管小晗早已感受到生活的殘酷,但這不能由一個老師在這個時刻告訴她。
我對小晗說:「你真是一個堅強的孩子!中文學得這麼好,小作文寫得很棒!相信我,你的爸爸在中國是暫時的,他也很想念你和弟弟,還有你們的媽媽。他一定會想辦法盡早回來,你們一家會團聚的!」 。
當我說完走回講台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心裏一片虛空。但願我說的都能早日成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