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選擇隱居 有「沉默的自由」嗎?

在1949年之後留在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中,有一個較為特殊的人物,與其他受到迫害和衝擊的國學大師相比,其生活狀態相對穩定,處於半「隱居」狀態,這個人,就是錢鍾書。

錢鍾書

錢鍾書是古文學家錢基博之子,是作家和文學研究家,通曉英、法、德語,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

1969年11月,錢鍾書被下放至河南羅山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五七幹校」,不久,隨「五七幹校」遷至淮河邊上的河南息縣東嶽。1970年7月,錢妻楊絳也來幹校。在「五七幹校」,錢鍾書一度擔任過信件收發工作。1970年6月,女婿王德一在清查「5.16」運動中被逼自殺。

1972年3月回京,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編》。錢當時無家可歸,住在文學所的一間小辦公室裏。據《談藝錄》、《管錐編》責任編輯周振甫記載,錢當時的書桌既是飯桌,晚上還要當床。

1978年,錢鍾書赴意大利出席第26屆歐洲漢學會議。1979年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團赴美國訪問。198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98年12月19日病逝於北京醫院,享年88歲。

錢鍾書臨終遺言:「遺體只要兩三個親友送送,不舉行任何儀式,懇辭花籃花圈,不留骨灰。」

錢鍾書本人表示,因為「從未出過風頭,罵過甚麼人……享受了「沉默的自由」。那麼,錢鍾書在中共政治運動血雨腥風的幾十年中,是否享受了「沉默的自由」?

吳組湘先生是錢鍾書先生的同窗學友。在文革後的一次同學會上,兩位八旬的老人擁抱在一起,吳先生卻說了一句冰冷的話:「你的著作裏甚麼都有,就是沒有自己。」

錢鍾書被譽為中國的文化崑崙,其學問被稱之為「錢學」。但從1950年到1956年,錢先生幾乎沒有文章發表。這六七年時間,一個大學問家怎能無論著問世?他在這段時間內做些甚麼工作呢?

1950年到1953年,錢鍾書擔任《毛澤東選集》1-3卷英譯委員會委員,花費了大量精力翻譯毛澤東著作,幾乎沒有發表文章。

《毛澤東選集》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體現。對於「毛選」,郭沫若曾讚譽「有雄文四卷,為民立極」。把「毛選」四卷準確地譯成英文,是極為嚴肅的政治任務。

錢鍾書清華大學畢業後,考取牛津大學留學生,其考試成績名列榜首。他在牛津大學愛克賽特學院攻讀英國文學。留學期間,牛津大學出版一套「東方哲學、宗教、藝術叢書」,聘請錢鍾書擔任特約編輯,他是編輯組中惟一的一個中國學生。

錢鍾書的代表作《管錐編》中徵引西方學者和作家達千餘人,徵引包括數種語言的著作1,780多種。很多引用的外文是錢鍾書憑他超人的記憶默寫出的。由此可見他英文造詣的權威性。1960年,錢鍾書又參加了毛澤東詩詞英譯本的定稿工作。

因此,有人認為,對於錢鍾書來講,《毛選》英譯本編委會負責人,是一根救命的稻草。錢先生字默存,然而,要是他真的保持沉默,他就不可能生存下來了。

結語

對於中共迫害知識份子,在《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一書中,有以下論述。

「在1949年以前,中國有大約200萬知識份子,雖然他們中一些人留學西洋,但還是繼承了一部份傳統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中共當然不會放過他們,因為作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思想對民間意識形態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957年,中共使用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號召中國的知識份子和群眾「幫助共產黨整風」,其意在於把他們中的「反黨份子」誘騙出來。

中共稱「不揪辮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決不秋後算帳」、「言者無罪」,這些表演頗見成效。當時著名的知識份子章伯鈞、龍雲、羅隆基、吳祖光、儲安平等都中肯直言,指出中共各種弊端。

但一夜之間,風雲突變,反右鬥爭開始,他們都被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份子。這一場反右鬥爭劃定了55萬名「右派份子」,27萬人失去公職,23萬被定為「中右份子」和「反黨、反社會主義份子」。他們飯碗被搶走,生命難以為繼,只好小心翼翼,忍辱生存。

這一運動除了讓知識份子遭到迫害之外,也向全體中國人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在共產黨的統治下,誰說真話,誰就面臨悲慘下場。更有甚者,在歷次運動中,中共要求全民必須參與「揭批」,連人們「保持沉默」的權利都剝奪了。

反右運動,是中共向徹底破壞中國傳統道德與文化邁出的重要一步。

隨著文化精英的消亡,共產邪靈截斷了中華傳統文化一代又一代延綿不絕的傳承。此後的年輕一代也就無從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鄰里潛移默化的教育和薰陶,變成沒有文化的一代。

經過三反、五反、鎮反、思想改造和院系調整及反右等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摧毀文化、殘殺各類文化精英的運動,中國鄉村、城市那些支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人群基本被毀。同時唯物論、無神論、黨文化培養的新一代已經成熟,他們帶著暴力思想、行為開始進入角色,進行摧毀神傳文化的下一步安排。

中國國學大師的血淚遭遇,中共在歷次運動中對知識份子肉體和精神的摧殘以及羞辱,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摧毀源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即中國歷史上久誦不衰的精忠報國、捨生取義、人格尊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傳統品格。

但是,從和郭沫若形成鮮明對比的陳寅恪、吳宓、梁漱溟等這些優秀傳統知識份子的表現來看,中共的目的沒有達到。中華民族的好兒女的錚錚鐵骨和俠骨丹心已經深入血液。

陳寅恪先生在「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記」上的一段文字,可以與所有同仁共勉,恢復與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精神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全文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