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學說》是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第一部份,又名《心理建設》,寫成於1918年底,次年5月20日出版。當時上海出版社即評價其是「破天荒之學說,救國之良方」。在孫中山先生看來,心是人世間萬事之本源,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事情和現象最終都可以歸之於心。他說:「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是吾黨之建國計劃,即受此心中之打擊者也。」「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心之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

然而,在當時的1918年,中國的現狀是甚麼呢?國民裏「不圖革命初成,黨人即起異議,謂予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滿清之顛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國之建設者,此心敗之也」;「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 「國民!國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則建設事業亦不過如反掌折枝耳。」

就是在這一個環境下,孫中山先生「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於迷津」,給當時的國民打開一條明朗的思路,破除國人的思想迷津,告訴世人:「夫如是,乃能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 則其成功,必較革命之破壞事業為尤速、尤易也。」

由淺入深 破心理之大敵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圖為孫中山讀書時留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圖為孫中山讀書時留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那麼甚麼是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心理大敵」呢?「恐今日國人社會心理,猶是七年前之黨人社會心理也,依然有此『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之大敵橫梗於其中。」「此思想之錯誤為何?即『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之說也。此說始於傅說對武丁之言,由是數千年來深中於中國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

孫中山先生就是看到了這個「牢不可破」的思想束縛,而用看似很淺顯的事實,來打破國民的思想意識形態,恢復中華文明的精髓。在《心理建設》中,分別從飲食、用錢、作文、建房、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論十個方面為例論證了行易知難。他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知易行難的傳統觀念,樹立了「行之非艱,知之唯艱」的正確觀念,孫中山認為人的認識的發展過程是「行——知——行」的過程,是「行」在前「知」在後的過程,「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

「以飲食為證」:「古人有言,『人為一小天地』,良有以也。然而以之為一小天地,無寧謂之為一小國家也。」然而,「 食物入口之後,其消化工夫、收吸工夫、淘汰工夫、建築工夫、燃燒工夫,種種作為,誰實為之?由此觀之,身內飲食之事,人人行之,而終身不知其道者,既如此;而身外食貨問題,人人習之,而全國不明其理者,又如彼。此足以證明行之非艱,知之實唯艱也。」

「以用錢為證」:「夫人生用錢一事,非先天之良能,乃後天之習尚;凡文明之人,自少行之以至終身,而無日或間者也。飲食也,非用錢不可;衣服也,非用錢不可;居家 也,非用錢不可;行路也,非用錢不可。吾人日日行之,視為自然,唯知有錢用,則事事如意,左右逢源;無錢用則萬般棘手,進退維谷。故莫不孜孜然唯錢是求, 唯錢是賴矣」;然而,「非綜覽人文之進化,詳考財貨之源流,不能知金錢之為用也。又非研究經濟之學,詳考工商歷史、銀行制度、幣制沿革,不能知金錢之現狀也。故曰:世人只能用錢,而不知錢者也。此足為『行之非艱,知之唯艱』之一證也。 」

「以作文為證」:「中國數千年來,以文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賊海盜,無不羨仰文藝。」然而,「中國向來未有理則學之書,而人未慣用其理則之感覺故也。夫中國之文章富矣麗矣,中國之文人多矣能矣,其所為文,誠有如揚雄所云『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者矣。然而數千年以來,中國文人只能作文章,而不能知文章,所以無人發明文法之學與理則之學,必待外人輸來,而乃始知吾文學向來之缺憾。此足證明行之非艱,而知之唯艱也。」

在闡述了這三件最基本的生活事實後,中山先生又舉出更多事實,告知「行之非艱,知之唯艱」的真理性。他說:「或曰:『此三事則然矣,而其它之事未必皆然也。』今更舉建屋、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等事為證,以觀其然否。」

「夫人類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幾何年代,而後始有建築之學。中國則至今猶未有其學。故中國之屋宇多不本於建築學以造成,是行而不知者也。」「古人無今人之學問知識,凡興大工、舉大事,多不事籌劃,只圖進行。為需要所迫,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其成功多出於不覺。是中國運河開鑿之初,原無預定之計劃也。此『行之非艱,知之唯艱』,中外運河之工程可為鐵證者七也。」

同時,他批評了一些學者所謂:「仁義道德皆屬虛無」觀點,點出人類今日進化超出物種原則:「近代文明進步,以日加速,最後之百年已勝於以前之千年,而最後之十年又勝已往之百年,如此遞推,太平之世當在不遠。乃至達文氏發明物種進化之物競天擇原則後,而學者多以為仁義道德皆屬虛無,而爭競生存乃為實際,幾欲以物種之原則而施之於人類之進化,而不知此為人類已過之階級,而人類今日之進化已超出物種原則之上矣。此『行之非艱,知之唯艱』,進化論可為鐵證者十也。」

「總而論之,有此十證以為『行易知難』之鐵案,則『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之古說,與陽明『知行合一』之格言,皆可從根本上而推翻之矣。」

析行易知難 心為本

孫中山先生在詳細闡明上述和國民日常生活相關的10個例子,希望給國民一個更加清晰的真理,清楚的認識,再次指出『知易行難』觀念顛倒是非,以難為易,以易為難,違背真理;其危害性在於,如果有人為此觀念所誤導,則頓生畏難之心後。」

同時,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人分三類說,若這三類人能相互配合,則萬事可成,古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出現過大禹治水,秦皇駐長城的壯舉:「夫人群之進化,以時考之,則分為三時期,如上所述:曰不知而行之時期,曰行而後知之時期,曰知而後行之時期。而以人言之,則有三系焉:其一先知 先覺者,為創造發明;其二後知後覺者,為仿效推行;其三不知不覺者,為竭力樂成。有此三系人相需為用,則大禹之九河可疏,秦皇之長城能築也。乃後世之人, 誤於『知之非艱』之說,雖有先知先覺者之發明,而後知後覺者每以為知之易而忽略之,不獨不為之仿效推行,且目之為理想難行,於是不知不覺者則無由為之竭力樂成矣。所以秦漢以後之事功,無一能比於大禹之九河與始皇之長城者,此也。豈不可慨哉!」

在列舉了「行之非艱,知之唯艱」事實分析後,就當時的中國現狀,以及孫中山先生「三類人說」,他非常犀利地點出當時國民中的混淆理論,「上所謂文明之進化,成於三系之人:其一、先知先覺者即發明家也,其二、後知後覺者即鼓吹家也,其三、不知不覺者即實行家也。由此觀之,中國不患無實行家,蓋林林總總者皆是也。而中國之後知後覺者,皆重實行而輕理想矣。

乃今之後知後覺者,悉中此病,所以不能鼓吹輿論、倡導文明,而反足混亂是非、阻礙進化也。是故革命以來,而建設事業不能進行者,此也。」

所以,孫中山先生再次倡導「予於是乎不得不徹底詳辟,欲使後知後覺者瞭然於向來之迷誤,而翻然改圖,不再為似是而非之說以惑世,而阻撓吾林林總總之實行家,則建設前途大有希望矣。」

那麼,如何具體做能?他提述「能知必能行」和「不知亦能行」的理論,鼓勵民眾「發其正心誠意之端,而後修、齊、治、平之望可機也。」

對於「能知必能行」,孫中山先生說:「予之於革命建設也,本世界進化之潮流,循各國已行之先例,鑒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籌之有素,而後訂為革命方略,規定革命進行之時期為三:第 一、軍政時期,第二、訓政時期,第三、憲政時期。」即「第一為破壞時期」「第二為過渡時期」「第三為建設完成時期」,做到了,便是「即建設告竣之時,而革命收功之日。此革命方略之大要也。」

他希望國民能夠以心為本,正其心,團結起來,「夫革命先烈既捨身流血,而為其極艱極險之破壞事業於前 矣,我國民宜奮勇繼進,以完成此容易安全之建設事業於後也。國民!國民!當急起直追,萬眾一心,先奠國基於方寸之地,為去舊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設也。予請率先行之。」

對於「不知亦能行」,他告知國民要順天意,明自然之理,才是人類生存發達者之所必要的。「當科學未發明之前,固全屬不知而行,及行之而猶有不知者。故凡事無不委之於天數氣運,而不敢以人力為之轉移也。迨人類漸起覺悟,始有由行而後知者,乃甫有欲盡人事者矣,然亦不能不聽之於天也。至今科學昌明,始知人事可以勝天,凡所謂天數氣運者,皆心理之作用也。然而科學雖明,唯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後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較於知而後行者為龍多也。且人類之進步,皆發動於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明為之變易者也。故人類之進化,以不知而行者為必要之門逕也。」「由是觀之,行其所不知者,於人類則促進文明,於國家則圖致富強也。是故不知而行者,不獨為人類所皆能,亦為 人類所當行,而尤為人類之欲生存發達者之所必要也。」

他說:「今欲聚此四萬萬散沙,而成為一機體結合之法治國家,其道為何?則必從宣誓以發其正心誠意之端,而後修、 齊、治、平之望可幾也。」

從上述兩點上,都不能看出孫中山先生的心為本的理論:「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國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以建國之基,當發端於心理。故由清朝臣民而歸順民國者,當先表示正心誠意,此宣誓之大典所以為必要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