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年,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打贏著名的奧斯特里茲戰役(Battle of Austerlitz)後,他向士兵們承諾建造多座「勝利之門」。
拿破崙下令建造的第一座拱門即是巴黎著名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凱旋門於1806年8月15日動土,那天也正是拿破崙的生日。
身為古代藝術的崇拜者,拿破崙要求建築師查爾格林(Jean-Francois-Therese Chalgrin)從古典建築中吸取靈感。查爾格林因此以西元81年的古羅馬建築「提圖斯凱旋門」(Arch of Titus)作為創作原型,但他所建造的凱旋門沒有圓柱。
與傳統凱旋門只描繪軍事勝利不同,這座寬164呎(約44.5米)、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大拱門上同時展現了皇家生活與戰爭場景。在上方處,帶狀裝飾環繞著整個拱門,其東面正對香榭麗舍大道,在拿破崙時代,它正對杜樂麗花園(Tuileries)與皇宮(皇宮於1871年遭巴黎公社摧毀)。東面的帶狀雕刻描繪了法國軍隊出征的英姿,而西面則刻上光榮凱旋的場景。
在拱門四根支柱的基座上,各展示了歷史性場景的雕塑。最著名的即是法國雕塑家呂德(Francois Rude)創作的《1792年志願軍的出征》(Departure of the Volunteers of 1792),它通常被稱為《馬賽曲》(La Marseillaise),與法國國歌同名。
《馬賽曲》記錄了20萬法國志願軍為保衛社稷出征。這些志願兵及法國民眾在雕塑中或裸體或平民裝束,有老也有少,但團結一心保家衛國。雕像中長著翅膀的女子即是自由女神,她鼓舞著人民為國家戰鬥。
雕塑家柯爾托(Jean-Pierre Cortot)《拿破崙的勝利》(Triumph of Napoleon)一作,慶祝《維也納條約》(又名《美泉宮條約》,1809年法國與奧地利簽訂的停戰條約)的簽訂。
畫面中,拿破崙身穿禮袍,傲然地站在中央,勝利女神,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Victoria)一手持棕櫚枝,一手為他戴上桂冠。名譽女神徘徊於上,以手中的號角宣告拿破崙的勝利。這個主題古代沒有,而是始於文藝復興時期。名譽女神的另一隻手持著戰鬥權杖,帝國鷹佇立其上,象徵拿破崙的軍隊投入戰場。
這組雕刻終於西面、雕塑家艾戴克斯(Antoine Etex)《1814年的抵抗》(Resistance of 1814)及《1815年的和平》(Peace of 1815)兩件作品。
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1773~1850)將這座1836年竣工的凱旋門獻給共和國及帝國的軍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