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類的生命規律。相比於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死」似乎更神秘。但是,科學家在近年來的許多研究中注意到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徹底消失。
人死後,思想意識不死,而它具體保持多長時間,尚有待研究。
據《時代周刊》報道,近年來,研究不斷說明,人體的死亡並不意味著精神意識的死亡。我們需要改變以前對死亡的陳舊認識,因為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當然,從臨床醫學實踐方面看,死亡是指在人的心臟停止跳動之後的狀態。死亡時,人體之中的血液循環停止了,沒有了呼吸,大腦也失去了功能。
然而,隨著醫學發展,尤其是心肺復甦術的不斷完善,很多心臟停跳、腦電波消失的患者確實被搶救過來。
生命不僅僅包括肉體
他們起死回生的案例在不斷地改變著人們對死亡的理解。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在死亡後,思想意識仍然存在;死亡不意味生命完全終結,至少意識會留存。
報道說,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獲得足夠證據,說明一個人的身體死亡後,其微觀下的大腦細胞需要數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達到真正死亡的狀態。
「有趣的是,在人死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體內細胞才開始逐漸走向自己的死亡過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重症護理和復甦科主任山姆.帕尼亞(Sam Parnia)博士說。
帕尼亞進一步解釋說,人們對細胞的了解並不透澈。在人死亡後,肉眼所見的大腦及人體其他器官已經不能發揮生理功能,但是微觀下的細胞不會立即從活的狀態變為死亡。
死亡不等於精神消失
帕尼亞在臨床醫生所說的死亡病例中,注意到起死回生的人經常報告瀕死體驗,敘述的內容包括看見亮光和仁慈的人像、身體沒有痛苦、內心感到非常平靜和愉快。
帕尼亞指出,在這些瀕死體驗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帶有人主觀特點的內容,即那些人所描述的手術檯或車禍場景等具體的客觀情況。這些事實說明,我們的意識在死亡後至少不是馬上消失。
帕尼亞說:「我說的,不是指人死後人還能睜大眼睛,或者人腦繼續發揮功能。我的意思是說,人的精神意識是構成人的一部份,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意識、思想、感情和情感是實實在在地存在,並沒有因為人進入死亡狀態而消失;這些精神意識、情感似乎保持正常功能且不會消失。但是,人們不知道它會具體維持多長時間。」
是否有來生?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死亡之後,生命體的細胞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報道指出,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彼得.諾貝爾(Peter Noble)等人發現,生物體死亡後,細胞之中的基因不僅沒有死亡,反而變得活躍。
諾貝爾描述,在小鼠和斑馬魚死亡後,其身體細胞中總共有1063個基因仍然保持活性,而且有些基因的功能持續四天之久,甚至活性不降反增。
「我們沒有預料到」,諾貝爾說:「你能想像到生物死後24小時內基因的轉錄活動增強了嗎?這真是一個驚喜。」諾貝爾還指出,其中有不少是發育基因,它們在機體死亡後立即變得活躍,這些有趣的現象是否暗示生命在死亡後細胞逆轉為新生狀態。
不管怎樣,研究表明,死亡不是以前所認為的生命終結,而是進入另一種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狀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