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英國牛津大學宣佈不再接受華為的研究資金後,被加拿大拘捕、正等待美國引渡的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向《日本經濟新聞》投稿,為華為向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學提供資金進行辯護。據悉,該投稿是整理了孟晚舟2018年9月在新加坡演講時的內容翻譯而成的。

孟晚舟在文中稱,華為在2010年啟動了「華為創新研究計劃(HIRP)」,為全世界大學和研究機構構建了虛擬的咖啡吧,並「通過這個計劃為最具可能性的方案提供資金」。通過這一計劃,華為與全球前100的大學和三十多個國家的國家級研究機構的學者緊密合作,由「華為創新研究計劃」支持的項目數超過1200個。不過,她稱「華為從未想過從合作夥伴那裏獲取各種專利或研究成果」,「我們的目的只是從研究人員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

孟晚舟的這句「從研究人員的成功與失敗中學習」無疑讓人產生聯想,要知道,華為出錢出課題給研究人員,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結果都必然要交給華為,供華為學習、應用。對於有著中共軍方和國安背景的華為而言,這樣的行為意味著甚麼呢?

華為的公開資料顯示,「華為創新研究計劃」有三種推行模式,一是HIRP探索,由華為在全球各地召開研討會、講座,邀請知名學者和研究者參加。華為會選擇其中的部份與會者商討合作項目。

二是HIRP開放式,華為提供一些課題供全球各大學的教授和研究員申請,課題通常是短期課題,要求研究者在一年左右時間內完成。申請人可在華為網站提交申請,由華為評審小組評審,對被選中的申請人華為提供3~7萬美元的獎金,優秀的申請提案可獲得更高資助。申請者一旦申請成功,要求不得與華為的競爭者再合作,且在兩年內不得洩露課題成果。

這一模式是華為的重點發展模式,如2016年華為提供的課題有一百二十多個,涉及13個工程技術領域。2018年有近200個課題,涉及20個領域。

三是HIRP旗艦計劃,華為對在工業某領域作出重要影響力的專家提供資金支持,邀請其與華為長期合作。

網文〈深度報道「華為創新研究計劃」 〉一文表示,華為發佈的HIRP開放課題中,一類是華為在生產開發工程中碰到的、且自己的R&D工程師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症;一類是前沿科技、某領域的頂尖理論或技術,而這些與華為相關的軟件與信息科學並沒有關係,如有材料科學、粉末冶金、物理與電子、能源科學、機電工程、化學化工等;一類是可能用於軍事用途或間諜技術的課題。另據《每日電訊報》早前報道,2017年,華為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機械人系統在下一代5G無線網絡中的潛力。華為還在劍橋大學的一個電腦試驗室投資一百多萬英鎊,並且支持一個曼徹斯特大學研發石墨烯的項目。

華為為何有如此大的胃口?一家通訊公司卻承擔著與其並不匹配的創新研究計劃,目的著實並不簡單。

此外,除了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外,華為在全球目前有二十多家研發中心,各國的研發中心有不同的研究重點。華為還將歐洲總部設在了德國,原因在於德國在知識資產(指專利申請、應對社會挑戰類專利申請)、創新者(指與創新生產、營銷相關的中小企業數量)方面佔有明顯優勢。

華為如此涉及廣泛的「創新研究計劃」的成果,究竟是單單供華為還是中共所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學習,孟晚舟應該心知肚明。這也就難怪去年6月,美國兩黨26名議員致信美教育部長,希望教育部能夠調查華為與50家美國高等院校合作的「華為創新研究計劃」和其它計劃,理由是與華為的夥伴關係給美國在創新和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可能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信中明確指出:「華為不是一個正常的私營企業。」與美國大學形成研究合作夥伴關係是「中國獲取外國技術」的主要模式。

而對於華為的所為,英國安全與情報研究中心的格里斯(Anthony Glees)教授也表示:「英國大學裏面的中國資金促進電子方面的研究。這構成了國家安全問題。」「這是軍事工業行動,這不僅僅是一個公司希望資助未來的研究。人們不明白,這具有軍事、政治和工業的意義。」

顯而易見,在欺騙國際大銀行否認與伊朗有生意往來、隱瞞一本公務護照後,孟晚舟在投稿日媒時又撒了個大謊,而這樣的謊言孟晚舟不信,任正非也不信,中共高層同樣不信,只能騙騙被中共洗腦的民眾。問題是,明知是謊言,為何在面臨引渡聽證前,孟晚舟要再度給自己的不誠信記錄再添一筆呢?是要給自己打氣,彰顯自己還是華為的高管,還可以為華為發聲?還是以此混淆視聽,獲取輿論支持?但不管孟晚舟和其背後的華為、中共打的甚麼主意,都改變不了世界正在拋棄華為的大趨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