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指,中共的國進民退政策不改,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將不斷。儘管中美雙方都對剛結束的貿易談判釋出樂觀信號,但雙方在中國結構性改革問題上仍有分歧,而中國(中共)的國企改革則是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關鍵問題。

四成中共國企虧而不死

美國之音報道,華盛頓智囊彼得森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拉迪(Nicholas Lardy)在星期四(1月10日)中美關係全國委員會舉行的2019中國經濟預測討論會時指出,中國有超過四成的國企即使獲得政府直接補貼仍是虧損,但在中共做強國企的政策下,這些國企仍可通過不斷增加的銀行信貸存活。

「這扭曲了中國國內市場,我認為它也會對全球市場產生負面影響,這是一個需要通過結構改革來解決的問題。」他說。

拉迪表示,他希望中方能夠解決國企問題,雖然問題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中方應該承諾減少對國企的補貼,以讓國內市場更加具有市場導向。我認為這會減少中國與美國及其它國家的貿易摩擦。」他說。

拉迪一直批評中共的做強做大企業政策導向。他表示,中國經濟放緩並非由於中美貿易戰,根本原因是中共高層的「國進民退」政策。

國進民退 私企受到嚴重侵蝕

拉迪表示,中共國企的生產率跟十年前相比下降了一半,但這些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的國企卻能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他認為,這是過去五、六年中共當局對國企過份強調和經濟去槓桿的綜合結果,雖然去槓桿有積極意義,但同時也使私營企業受打擊。

「我們現在處於這樣一個時期,從2017年初開始,國企工業部門增長速度有史以來第一次遠遠超過私營企業。」他說。過去十年裏,私企平均增長速度是國企的兩倍;儘管國企效率低下,卻仍能獲得許多貸款,而原先對經濟增長作出強勁貢獻的私企卻受到嚴重侵蝕。

與會的香港金融發展局成員、原招商銀行和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曉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說,而中國(中共)政府以做強國企為導向的經濟模式跟世界自由市場之間的衝突升高了中美貿易關係的緊張。

中共模式催生特殊利益集團

秦曉表示,中美貿易戰已經成為常態,而這種衝突源於兩國制度的不同。

「政府主導的模式製造了特殊利益集團,阻礙了中國向自由市場經濟的轉變,這個低效模式甚至在中國國內都受到批評。中國應該作出決定性承諾。」他說。

多家媒體報道說,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預計在1月30日與31日出訪華盛頓,與美方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會面。談判的重點可能包括最棘手的分歧問題——強迫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及非關稅壁壘等中方結構性改革問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