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候,經常聽到長輩以「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訓示年輕人,標榜他們比較豐富的人生閱歷,更能對事物作出正確的認識和判斷。這說法可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

一個人從出生的一刻開始,就無可避免地需要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以及從種種途徑接收到五花百門的訊息,因而慢慢形成了他們的人生觀。絕大部份的人會不知不覺地接受了社會所認同的意識形態,包括價值觀、處事方式、待人接物的態度等。年紀越大的人,一般來說更會對這些觀念深信不疑,他們也認為自己很懂得所謂人情世故。

例如,無論古今中外,當人們談婚論嫁時,門當戶對都是一個被廣泛接納的觀念。日前從報章看到了一則讀者來函,一個男子表示與女友已到了婚嫁階段,但當他與她的親人見面後,發覺他們不是醫生就是律師,頓然感到惶恐不安。雖然他也擁有一份不錯的職業,但卻害怕自己卑微的出身,不能高攀女友的顯赫家族。他想到女友將會到訪他父母的寒微村舍時,更為那種「落差」感到憂心忡忡。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價值,好像就決定於他的出身、社會地位、財富等外在因素。

中國人「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說法,道盡了人類社會悲哀的一面。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就是懂得以社會一般接受的方式去處理人和事。在香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當你要求朋友幫忙時,便應請他喝茶吃飯,談話也必須低聲下氣了。幾年前,我通過一個從事投資顧問的朋友買進了一些基金,辦妥手續後他興高采烈地邀請我一同用膳。根據上述規矩,這頓飯應當由他結賬,但我當時想著,朋友之間的關係無需斤斤計較,所以便隨意地付賬了。我還記得他馬上表現得有些驚愕。

幾天後,我在街上碰到了他,他望見我,但卻顯得一臉不高興。我感到非常奇怪,亦有些不快。後來細想,我得到以下的結論:他以為我爭著付賬,是因為我覺得他為我提供投資服務,是對我幫了一個大忙,而我卻在購入基金時,要求他收取較優惠的佣金,減低了他的收入,他也因而對我感到不滿。

當然,我不能確定我的推斷是否正確。但我始終認為,互相幫忙本應是朋友之義,如果友誼淪為交易,真的十分可悲。我對這件事印象頗為深刻,之後也寧願儘量跟隨社會的慣例行事。這「經一事,長一智」的經歷,我應當感到欣慰,還是感到無奈?◇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