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邁入11月,美國中期選舉與台灣「九合一」選舉即將相繼登場,選前卻傳出中共通過媒體介入干預美、台選舉;而美國左派陣營與「深層政府」(Deep State)也不斷運用旗下的大小媒體,對特朗普及共和黨展開輿論轟炸。
「毫無疑問,中國(中共)正在干涉美國的民主運作。就像特朗普總統上個星期所說的那樣,我們『發現中國在試圖干預我們2018年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美國副總統彭斯,在10月4日的歷史性演講中強調。而中共也曾於9月底,在美國媒體上刊登言論,攻擊特朗普,試圖影響選舉。
「套句對方講的話,叫『制腦權作戰』。」台灣國安局官員11月1日在立法院表示,確實有情報顯示,中共第五戰略支援部隊通過媒體、網絡等各項渠道,對台灣實施所謂「制腦權作戰」,其中包括干擾台灣大選。
鑒於中共對美、台選舉的明目張膽干預,以及「深層政府」試圖影響美國選情,我們有必要進一步認識為甚麼中共與深層政府要操控媒體輿論?他們想通過媒體如何影響你我與選舉?
但需先說明的是,並非美、台所有媒體都受到中共操控或影響而攻擊或吹捧特定人物、做出偏頗報道。不過,那些試圖影響選情的媒體,不論動機為何,都想運用大量新聞報道,來影響選民的認知、判斷以至投票行為,達成其所欲的政治目的。
中共、深層政府或任何權力團體想操控媒體干預選舉、政治或社會,是想要達成至少五大媒體效應:
一、議題設定(agenda-setting):告訴你怎麼想、去想甚麼
議題設定,顧名思義,就是媒體通過報道的數量多寡與報道方向,來影響公眾對某項議題的認知程度,也就是告訴公眾哪些議題是重要的、是需要關注的。因此,公眾認為的重要議題,也經常與媒體強調的議題,有著高度關聯。
誠然,多數人都有自己的主見與獨立思考,不一定會對媒體的報道照單全收;然而,專家指出,議題設定雖然未必能影響人們照媒體所說的去「怎麼想」(what to think),但至少可以引導人們「該想些甚麼」(what to think about)。
議題設定的案例,幾乎每天發生在你我的生活裏。
例如美國中期選舉,泛左派媒體往往將報道焦點側重在「健保」、「移民」上;保守派媒體則將焦點鎖定在「經濟」、「減稅」、「國家安全」等層面。
又如,美國正面臨來自中南美洲的數千名「大篷車移民」(caravan migrants),泛左派媒體側重著墨這些移民的生活困境、路途悲苦,並宣稱這些移民都是想到美國認真工作謀生的人,但卻幾乎不提這些移民的舉措是否合法,並減少報道這些移民在墨西哥攻擊警方的暴力行為。
左派媒體的目的,正是要通過這種議題設定,營造出「悲情」氛圍,誘發人們對移民的同情,影響人們的認知與態度,從而更願意投票支持主張接納非法移民的左派政黨。
日前中共通過海外喉舌《中國日報》,在愛荷華州《德梅因紀事報》(Des Moines Register)買下四個整版版面,以「廣告新聞化」的方式大肆批評特朗普,並稱特朗普的貿易戰導致美國農民的收入損失,實際上也是企圖通過議題設定,來影響人們認知、態度與行為的媒體宣傳戰。
二、議題建構(agenda-building):建立議題 增強存在感
議題建構,簡單說,就是將一個現象、事件,通過媒體的大量報道進入公眾視線;不僅如此,政治場域的政治人物、社會團體也加入互動,參與建構,逐漸將現象、事件建立為公眾矚目的「議題」。
此外,媒體在建構議題的過程中,往往會基於自身的立場、觀點而設定某種程度的媒體「框架」(frame),彷彿一副眼鏡般,引導公眾從特定角度去觀看議題、吸收資訊,媒體也從而影響觀眾對議題的認知、了解,甚至進而影響觀眾的態度與行為。
最典型的議題建構案例,非所謂的「通俄門」莫屬。
該事件經過大批美國左派媒體焚膏繼晷地報道,加上左派政客的頻繁介入炒作,以及獨立檢察官穆勒陣營的時而放料與行動,「通俄門」彷彿已被炒作、建構成為真實存在的犯罪事件。
但事實上,經歷近兩年的調查,「通俄門」迄今依然查無實證,反而意外曝光了多位前聯邦調查局官員、司法部官員、希拉莉陣營、克林頓基金會以及奧巴馬政府等,不但與俄羅斯之間有著長期而複雜的聯繫與利益關係,並且為了阻止特朗普當選總統,他們在選前即已擬定一套縝密的應對計劃。
[詳見英文大紀元報道:間諜門:真正的勾結共謀故事]
New episode from @declassified_ET: #SpyGate - Collusion Scandal Bigger than Watergate, Part 1: Those Involved to Take Down Trump
— The Epoch Times (@EpochTimes) 2018年11月2日
Read the full story: https://t.co/QRT2LHxihP https://t.co/eBxbzaqvJn
三、涵化效應(cultivation):長期潛移默化 讓人信以為真
涵化(cultivation)理論從1970年代的電視觀眾研究衍生而出,簡言之,就是媒體對閱聽眾具有長期的潛移默化影響,特別是當人們在媒體上接收到的訊息印象,與真實生活經驗有了驗證或呼應時,人們就更會相信媒體上所說的訊息。
例如,在美國與台灣,都出現某政黨或某候選人不斷在媒體上營造「聲勢浩大」、「來勢洶洶」的氣勢,日復一日播放傳送,對閱聽眾構築龐大的「腦海印象」。假若聽眾在社交網站上、朋友圈、生活圈中也獲知某政黨或某候選人聲勢浩大的訊息,便能交互印證,從而讓閱聽眾更加相信這個「腦海印象」的真實存在。
如此一來,媒體便可望為影響閱聽眾的投票行為,鋪墊基礎。
(未完,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