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挪威研究者近期發表的研究證實了上世紀20年代哲學家Martin Heidegger提出的觀點——人類大腦對時間長短的記憶取決於那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 

據科技藝術(Ars Technica)網報道,人類的鐘錶能準確記錄時間,但是人腦對時間長短的記憶卻不同。當你在報稅的時候覺得時間很漫長,而在娛樂的時候就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如果周圍沒有任何指示時間的參照物,例如:看不到太陽的起落、鐘錶等,人們記憶中度過的時間其實會比實際過去的時間短。因為在那樣的情況下,大腦會把對時間的記憶壓縮。 

大腦對新鮮事才記得住

隨著歲數的增加,大腦也會覺得時間越來越快。這是因為大腦對新鮮的事情才記得住,不大能記住已經熟悉的事情。小時候每天都會遇到新體驗,年齡大了經歷增多後,感覺新鮮的事情就少了。

人類大腦對過去事情的記憶是情節記憶。每當人們回憶過去的事情時,就是在開啟這些記憶,裏面存有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一定有某種內部時鐘來存檔這些記憶。 

挪威卡夫利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KISN)的研究者們在這份最新研究中說,他們找到了大腦提供時間記憶的細胞網絡——他們就位於大腦認知自身所在空間場的區域(MEC)的旁邊,一個稱為側內嗅皮質(LEC)區域。 

對時間記憶和 活動內容相關

研究者們認為,由於大腦對時間長短的記憶和當時活動內容緊密相關,因此得有成百上千的細胞協同工作。相對而言,對地點的記憶只需要較少數的細胞就能完成。 

研究者們找來一隻愛吃朱古力的老鼠來測試他們的猜想。第一輪實驗中,讓老鼠自由活動約兩小時尋找朱古力碎片。研究者們錄下整個過程中LEC區域大腦的活動。通過分析錄得的信號,能準確地找到發生不同事件的時間點,比如找到美味朱古力的時刻。 

第二輪中,研究者們把老鼠放在一個8字形的、周圍有護欄的通路中,老鼠只能在裏面尋找朱古力。結果錄得的大腦活動信號反映了這個情景的不同。「我們看到對時間記憶的信號,從獨特的序列變為重複的、部份重疊的形態。」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KISN的Albert Tsao說。 

這份研究的另一位作者Edvard Moser說,這些結果有力地證明,這個特定細胞網絡的作用是給我們的經歷打上時間記號,並記下事情發生的順序。「這將打開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