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中國大陸爆發的「疫苗之火」,正拷問著中國人的良知和對中共體制的信心。熊熊火勢之下,一則關於國稅地稅合併的新聞顯得悄無聲息,儘管這則消息背後,可能掩蓋的是一座幾近噴發的危機火山。
徵稅改革 磨刀霍霍割韭菜?
近日中共印發《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要求確保年底前完成國稅地稅合併的改革。
1994年國稅、地稅分離的分稅制,對於20年來的中國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分稅制讓地方政府有了經濟動力(壓力)去廣開財路,於是土地財政出現了,房地產泡沫越來越大;於是政府融資平台出現了,地方政府債務越來越膨脹。
24年前分家的國稅地稅徵管,如今為何重新合二為一?
儘管黨媒宣傳說此舉是為了提高徵管效率、降低徵納成本,中央財大財稅學院院長白彥鋒的解讀,可能更貼近中共的真實目的。白彥鋒認為,「國稅地稅合併之後,稅務局不僅僅是收稅,非稅收入也可以納入稅務局管理,這和美國的國內收入署性質有些相似。」
時政評論員文昭則認為,這是為新稅種的開徵鋪路,意味著在生活層面能夠觸及到社會大眾的改變,即將到來。
一句話,就是政府(中共)現在急需錢,需要財政以更多名目,更加高效地向企業和民眾,徵收更多的錢,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處在爆雷邊緣之際。
讓無數中國父母怒火狂燒的假疫苗生產商長春長生生物公司,多年來為何能在偽劣、造假疫苗和行賄風波中屹立不倒,除開中共體制和其毀滅中國傳統道德的深層因素,淺層原因之一可能就有它給政府繳了很多稅。2017年長生生物上繳(非增值稅)稅金一個多億,2015年曾上榜吉林省納稅百強企業名單。
分稅制曾經釋放出地方債這頭猛虎,中共現在將其重新合併,應該是不指望能將地方債關進籠子,更可能是為了填補無底洞似的地方政府債務缺口,而磨刀霍霍,準備收割新稅收。
地方政府債務≥63.8萬億
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泡沫,被外界視為中國經濟危機的爆破點,不過到底有多大,目前尚無定論。
中共人大財經委委員賀鏗5月19日稱:「國外機構估計,我們的地方債大概是40萬億,這應該是合理的,不高。但是地方政府就沒有一個想還債的。」
中共財政部7月18日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6.8萬億元,與國外估算差了一倍不止,這其中的貓膩,就在於地方債務隱形化。
地方政府除了發行財政部許可額度內的政府債券之外,通過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等各類平台融資的其它部份,則被視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據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陳柳的研究,對隱性債務中最主要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進行不完全估算,2016年底各省平台合計總負債為30.27萬億。該估算沒統計地方政府通過各類契約形成PPP項目、政府購買服務等其它隱性債務。
清華大學財稅研究所所長白重恩團隊的調研結果為,截至2017年6月底,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約為47萬億元。
中國地方政府的真實債務,如果按照白重恩團隊的研究來估算,應該約為63.8萬億元;即使按陳柳團隊的不完全估算,也超過47萬億。
再加上中共中央政府的債務(2018年一季度末13.4萬億),中共政府的負債率(債務/GDP),就不是明面上的37%,而至少是94%(基於白重恩研究)或74%(基於陳柳研究),遠遠超過了國際公認60%的警戒線。
地方債已成地雷陣
近期從P2P網貸爆雷潮,到陸續出現房地產企業跑路、能源企業違約,外界普遍解讀為是債務風險失控,危機爆發的前兆。
而對於債務危機中最大的地雷——地方政府負債,中共的態度卻是首鼠兩端。
中共《政府工作報告》年年稱「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意思就是允許甚至鼓勵政府舉債發展。但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又說「加強地方債務管理」,意思就是你可以舉債,但需要控制規模,千萬不能出現風險。
對於中國的槓桿問題,也就是債務危機,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表面上是總量問題,本質上是結構問題;表面上是金融問題,本質上是財政問題。他認為,對比財政去槓桿(財政部門要求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減少借貸)和金融去槓桿(金融部門減少放貸),在中國目前的現實條件下,財政去槓桿更好。
這個意思是說,中國的債務危機看起來是負債總額高,其實是負債方,也就是政府(中共)和國企的體制問題;要解決債務危機,最好是地方政府和國企少借錢。
不過,因為中共是將「維持穩定」(維持其生存),作為執政首要目標。因此,作為中共專制機器的地方政府,天然具有不可遏制的債務需求:
不借錢哪有飯吃,如何養活龐大的黨政官僚機構;不借錢發展經濟哪有政績,如何憑GDP成績去陞官發財。
等到地方政府債務膨脹到爆雷邊緣了,中央政府不得不去嘗試解決,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發現,地方債根本就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銀行⇔地方政府舉債(發工資、還貸款、發展經濟)⇔中央政府(為地方財政兜底)。
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一句話道破關鍵:「地方政府事實上是無法破產的。」
中國有3000多個市縣行政區,相當於3000多個隱雷,一旦一小顆爆炸,就可能引起區域性的連鎖反應。
2018年6月12日,湖南耒陽市出現大陸首例拖欠公務員工資事件。
6月底,湖南常德市政府強迫銀行為融資平台延期。
7月13日,貴州黔東南州政府棚改項目逾期違約。
財政下滑,債務累加,去槓桿背景下,中國地方政府何以生存? 要麼舉債,要麼賣地。
數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賣地收入就與去年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相當(佔比超過90%)的城市數量多達14個。
這些城市的土地收入上半年基本翻番。除了地價上漲、去庫存因素外,在地方債防風險、地方融資渠道收窄的背景下,多數地方政府存在賣地償還隱性債務的行為。
不過,地方政府的債務不會憑空消失,而會透過賣土地、推高房價,轉移到更為不堪的樓市泡沫中。接盤的只能是普通老百姓,像一茬茬嫩韭菜一樣,在樓市中飄零,等待著不知何時降臨的被收割。
政府為債務兜底?
據國際清算銀行新數據, 2017年中國債務已經達到了GDP的256%;每年僅宏觀利息就達12萬億人民幣,超過名義GDP增量8萬億~9萬億人民幣。
雖然中國債務危機怵目驚心,不過麥格理證券經濟學家胡偉俊與主流看法不同,他對中國債務問題,尤其是中共地方債,頗有信心。
胡偉俊的信心來自於中國的特殊國情:政府(中共)對國家的掌控。
他認為海外看重中國債務危機,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收入不足以覆蓋利息支出,從而存在違約風險。但胡偉俊相信地方債違約會影響民生,上級政府不得不救,所以地方政府不會破產。
而且國企高負債也很特殊,因為債主基本是國有金融機構。胡偉俊相信國有銀行有政府的隱性支持,所以銀行也不會破產。
胡偉俊總結了中國債務問題的特殊性之一,在於央行具有無限供給人民幣的能力,無論是銀行還是地方政府的負債,最後都由央行來兜底。
同時,中共還有資本管制。因為政府無限印鈔票,在正常的經濟社會中是不可持續的。不提貨幣超發導致的通貨膨脹,僅僅貨幣貶值引發資本外流,就足以引爆金融危機。
不過胡偉俊指出,中共的資本管制堵住了資本外流的管道,能有效控制中國債務危機。
胡偉俊的這種觀點,相當貼近中國的經濟現實,例如十多年前,中國銀行體系壞帳率高達40%以上,技術上已經破產,但銀行依然快速發展。
打破兜底幻覺?
然而,政府印鈔票為債務兜底,雖然是中共發展經濟的歷史和現實狀況,但卻必須面對一個極限值的問題:中共為債務兜底終究是有其極限。這種兜底極限,或者說危機臨界點,更多的是一種公眾心理預期(心理承受力)。
中共能為地方政府和國有銀行債務買單?過去是可以,現在已是未知,未來更不用提。
在當今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時代,無論是銀行、企業或者民眾,都不可能相信政府有能力無限制(發行貨幣)為債務兜底、兌付。事實上,就連中共自己也不信。
2017年12月23日,中共財政部提出,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買單」的「幻覺」,堅決打消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兜底的「幻覺」。
2018年7月16日消息,一輪由中央多部門參與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排查已啟動。
2018年7月17日,財政部連發4份通報,公佈了雲南、廣西、安徽、寧波等地政府存在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不少負有直接責任的官員遭撤職。
前方高危 民眾小心債務轉移
雖然中共對地方債的態度很糾結,但不得不有所行動,於是,財政政策開始轉向。
7月13日,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將申報建設地鐵的經濟總量、財力門檻提高3倍,並設下了一個軟性指標——債務率(60%),即財政資金投入不得低於40%。這個地鐵遊戲規則的變動,或許是財政政策轉變風向的前奏。
中共黨媒《經濟參考報》7月20日發表頭版評論稱,不要指望舊發展模式「迴光返照」,其中點名「地方政府仍以各種方式超出地方實際舉債」。
中共持續敲打地方政府的「兜底幻覺」,當然不代表它準備改變專制體制、讓政府能夠破產,而是試圖竭力推延地方債的快速增長。
巨大的地方債危機,不僅對中共而言是無解的死循環,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更預示著前方高危。
因為中共無法消除地方債的無限膨脹,但卻能將債務泡沫部份轉移至民眾身上。
財經專欄作家孫驍驥認為,中共會將地方債擊鼓傳花,轉移至居民債務。而轉嫁地方債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樓市和股市。
中國家庭債務近兩年來激增,時間上正好是中共去槓桿、地方政府剔除不良債務的時期,其中的邏輯比較耐人尋味。
他認為,最近兩年中國房市去庫存,導致中小城市的按揭大量增加,中國家庭債務70%來自按揭,實質就是民眾在幫助地方政府和國企「去債務」。
孫驍驥認為,中共如今對地方債表態強硬,就是明示地方政府可以有較大空間來自己尋找方法處理債務。而中國的歷次股市牛市,也都有為地方政府和國企融資而上漲的影子。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