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和羅馬人眼中,遙遠的中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絲國」,直譯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Seres被認為是源於漢字「絲」,也是拉丁文中「絲」(serica)一詞的來源。

眾所周知,精美的絲綢發源於中國。早在黃帝時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並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還有了複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在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而漢語中以「糹」(俗稱「絞絲旁」)作偏旁的漢字之所以很多,不能不說與中國絲織業的極為發達有關。

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也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一條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的絲綢之路,將中國與歐亞大陸連接起來。

敦煌壁畫中描繪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公有領域)
敦煌壁畫中描繪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公有領域)

漢朝與羅馬帝國的隔空對話

凱撒統治時期的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極為強大,政治上的統一、經濟上的繁榮,使其文化、藝術、建築等領域也都達到了一個繁榮的高峰。而彼時的東方則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王朝之一的漢朝,其疆土東臨大海,西到帕米爾高原,南抵印度半島,北達蒙古戈壁,她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同樣燦爛奪目。

雖然相隔遙遠,但兩個強大的帝國此時有了交匯,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輾轉數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將絲綢等物品出口到了當時被稱為「大秦國」的羅馬。《漢書》曾記載了中國人對大秦國的印象:在大海的西面,也叫「海西國」,版圖有8,000里大,有400多個城市,國都的城垣有400里,城內有5個宮殿,每隔10里相接,都是用水晶作柱子。還說大秦國盛產金、銀、珠寶,大秦國的人體形高大、身體健壯、容貌端正,有點像中國人(筆者註:大概是像秦朝時的中國人),所以被稱作「大秦國」。

至於羅馬人,同樣對絲綢之路那端的中國充滿了好奇心,覺得十分神秘,說「絲國」人身高近20英尺、聰明靈巧、舉止溫厚,而且長壽。當然,最令羅馬人驚歎的是中國的絲綢。羅馬著名的學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曾以為絲綢是來源於樹葉:「絲繭是生在樹葉上,取來用水濕一濕,理成絲,裁成衣服,光輝奪目。」

兩個帝國的隔空對話儘管很多是出自想像,但他們最終還是通過絲綢發生了切實的接觸。

初見絲綢的震撼

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的羅馬執政官克拉蘇率領7個軍團的4萬人進攻東方的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地區)。克拉蘇遠離後方,越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實際上是佯裝逃跑的安息軍隊。安息人在將羅馬軍隊誘入沙漠深處後便包圍了他們。雙方在卡爾萊展開了鏖戰。

就在羅馬軍隊強大的攻勢已打亂了安息軍隊的陣腳之際,安息人亮出了一幅幅巨大的軍旗,霎時間,一大片顏色鮮豔奪目的軍旗輪番揮舞,沙沙作響,刺得羅馬人睜不開眼睛。羅馬人以為這是天神下凡幫助安息人,頓時鬥志喪失,慌亂中閉著眼睛成了安息人的刀下鬼或階下囚,2萬餘名羅馬將士陣亡,1萬餘人被俘。

據西方史學家考證,那些鮮豔刺目的軍旗,就是用中國絲綢製作的。這就是羅馬人歷史上失敗得最慘的一次戰役,他們不是被打敗的,而是被從未見過的豔麗絲綢戰旗嚇敗的。這大概是羅馬人首次見到的中國絲綢織物。

凱撒大帝震驚全劇場

羅馬時期,羅馬貴族的社會時尚之一就是能夠穿中國的絲綢製的衣服。史載,凱撒大帝和其同盟、被稱為「埃及豔后」的克里奧帕特拉都喜歡穿中國的絲綢製成的衣服。

一天,羅馬劇場演戲的時候,凱撒大帝突然穿著用中國絲綢製作的長袍出現在劇場內,耀眼的光輝,絢麗的色彩,把全場觀眾驚得是目瞪口呆。儘管演出的節目很精采,但觀眾們都將羨慕的目光集中在凱撒一人身上,紛紛議論,他是從哪裏得到了這樣美麗的衣服?這應該是羅馬人在自己的國家首次近距離地接觸絲綢。

當時的羅馬人一般都穿粗毛布製作的露著臂膀的披風式長衫,貴族則穿輕柔透明、亞麻織造的麻衣。不過,當他們看到美麗的絲綢後,就不可遏制地愛上了它。絲綢很快成為風靡羅馬上層社會的奢侈品。之所以說是奢侈品,是因為一磅高級絲綢料子(約10尺)要值12兩黃金。

史載,在羅馬城的豪華市區,還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市場。今天,考古學家還可以在一些古羅馬的石刻作品或陶器、繪畫作品中,發現穿有透明長袍、質料柔軟衣料的人物,那就是絲綢。如在雅典衛城巴台農神廟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所穿著的絲綢服裝,飄逸動人。

中國絲綢的大量入境,造成羅馬帝國貿易逆差的迅速擴大,致使羅馬每年支付進口中國絲綢的貨款竟然高達10萬盎司黃金。黃金的大量外流,迫使羅馬帝國制定法令去禁止人們穿著絲綢。然而長期以來羅馬社會已經奢侈成風,到了公元3、4世紀時,絲織物已成為全國上下崇尚的唯一時髦服飾了。

絲絹之戰

當時,進口到羅馬帝國的絲綢都是由波斯商人轉銷的,羅馬人並沒有定價權,這也是絲綢價格高昂的原因。一場不可避免的衝突發生了。

唐朝前往天竺取經的玄奘法師寫的《大唐西域記》裏曾記下這樣一件事: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為了擺脫波斯人高價壟斷經營中國絲綢的局面,曾打算與衣索比亞人聯合,繞過波斯,從海上去印度購買絲絹,然後東運羅馬。然而,這個計畫不幸被波斯人得知,波斯王竟然以武力向衣索比亞威脅,阻止他們幫助羅馬人購買絲綢。無奈,查士丁尼只好請波斯的近鄰突厥可汗出面調解。

不料,波斯王不但不聽調解,還毒殺了突厥可汗的使臣,使雙方矛盾激化。最終,東羅馬帝國聯合突厥可汗於公元571年攻伐波斯,這場西方歷史上著名的「絲絹之戰」,打了20年之久,未分勝負。

歐洲有了絲織業

「絲絹之戰」使羅馬和波斯斷絕了來往。羅馬境內的蠶絲也因此奇缺,價格飛漲,絲織加工業陷於停頓。不得已,查士丁尼只好設法在本國發展蠶桑生產。

一名到過東方的傳教士自稱了解蠶種和桑種的生產方法,他將蠶種和桑籽藏在竹杖之中,歷時一年趕回羅馬。在他的指導下,羅馬人將蠶種埋入地下,又將桑籽放在懷中像孵小雞一樣去孵化。結果可想而知。

不久,這個大笑話傳到了幾個在羅馬的印度僧人那裏,印度僧人教給了羅馬人正確的培養繁殖技巧。從此,歐洲的養蠶業逐漸傳播開來。

公元12世紀,十字軍東征時,南意大利王羅哲兒二世俘虜了2千名絲織工人,把他們帶回意大利去養蠶、繅絲、織綢。但直到馬可‧波羅時代,也就是中國的元朝時期,歐洲人仍然把絲綢看作是和黃金一樣可以流通與升值的「硬通貨」。

13世紀,中國絲綢紡織技術在意大利開始發展成熟,14世紀意大利絲綢紡織中心盧卡出產的絲綢圖案,能看出明顯的中國影響。15世紀末,意大利紡織作坊直接模仿中國圖案成為風尚。意大利製造的絲綢上,出現了中國的飛禽、荷花、水鳥、假山石等。

意大利逐漸成為歐洲絲綢工業的中心,但「絲國」留給羅馬乃至歐洲的記憶卻迄今不曾消失。◇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