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庚是個極好的演說家,還是個有韌性和堅定意志的首領,他一次次將貴族們召集起來,好言相勸、曉以利弊、嚴詞警告……總之遷都是不可動搖的。
盤庚修築都城,準備下船隻,千辛萬苦之下,商族人趕著牛、羊,馱著家產,攜兒帶女,總算將都城從山東「奄」遷回「亳」都。
安定下來,舉行了盛大的活動,選定了王宮和宗廟的方位之後,盤庚又對當初反對他的貴族發表了一次演說:
「從前我們的先王成湯,他的功勞大大超過了前人,把臣民遷移到山地去。因此減少了我們的災禍,為我們的國家立下了大功。現在我的臣民由於水災而流離失所,沒有固定的住處,你們問我為甚麼要興師動眾地遷居?這是因為上帝將要復興我們高祖成湯的美德,治理好我們的國家。我迫切而恭敬地遵從天意拯救臣民,在新國都永遠居住下去。因此,我這個年輕人不敢放棄遷都的遠大謀略,上帝的旨意通過使者傳達了下來;我不敢違背占卜的結果,而要使天意發揚光大。」
商朝的歷史上,還有一個君王太甲,被流放去親近了成湯三年。這次盤庚帶了一個龐大的團隊,第二次做了這件事。
盤庚遷都的成果,《史記‧殷本紀》記為:「……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修治亳都,推行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殷朝國勢又振興了。諸侯都來朝見了,因為他遵循成湯的德政。
盤庚確實做了一個極為正確的決定,成湯以寬仁著稱,在聖祖的先靈旁邊,至少恪守內心的良善比較容易,王族內部的紛爭平息了。
盤庚在遷都後十四年去世,而商朝再一次興旺起來。他的施政經、緯史官沒有記錄下來,生民們記住了。以至於幾百年後武王伐紂後進城,詢問遺老的意見,遺老回答他「欲復盤庚之政」。
新都城被稱之為「殷」,成為商朝最為重要的城邑。迎來武丁盛世,再從繁榮走向沒落,到周朝取而代之,歷經十二世近三百年而衰。商朝因此也得名殷朝、殷商。
盤庚遷都意義實在重大,以至於後世還有幾次小搬遷,都被史家們忽略不計了。對於商朝來說,為他的侄子「武丁」日後「中興殷道」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世界文明史上,盤庚留下了能確定位置的中國最古老的都城。商朝被周朝所滅後,殷城被廢棄,慢慢隱入地下,直到公元1900年重見天日,不過它已經被稱之為「殷墟」了。
◎高宗諒闇
盤庚開好了頭,在位的時間卻不夠久,遷都十四年之後,他的弟弟小辛帝即位。小辛帝沒能把大好局面維持下去。《史記》載:「帝小辛立,殷復衰。」
武丁是從小辛的弟弟、他的父親小乙手裏接過的王位。這個又一次從偏門走上台的君王,去世後人們稱他為「高宗」,說明他沒有讓商朝進一步「衰」,是個敬天修德、建功立勳的君王。
西周初期的攝政王周公「姬旦」,為了告誡年輕的周成王不要貪圖安逸淫樂,曾經作了一篇著名的〈無逸篇〉,其中說到了武丁:
「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唯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
他說的是:高宗這個人長期在外服役,惠愛老百姓。等到他就王位後,又聽政於宰相,三年不輕易說話。因為他不輕易說話,有時說出來的話就能使人和悅。他不敢荒廢、安逸,善於安定殷國。從老百姓到群臣,沒有怨恨他的。 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
武丁即位之前曾經在民間生活了很久。他對大臣傅說說過一段話:
「台小子舊學於甘盤,既乃遯於荒野。」
他說自己原來跟著甘盤學習,後來「遯」於荒野。「遯」就是躲避,還「遯」了很長的時間。這樣的經歷對有德、有才的君王必有大用處。
這個君王確實有點不同。
父王去世,他親政之前,應當先守喪三年。
三年守喪,起源於上古堯、舜之時,夏、商、周三朝延續了這個傳統,君王也不能例外。「諒闇」就是守孝,是君王守孝的專有名詞。
三年守孝很常見,不尋常的是武丁守孝守得名滿天下。
在墳墓一側建造一座臨時住所,用土石砌成,不立柱、不用楣、不加修飾,以茅草為頂,這種茅草房子叫凶廬。守孝的武丁住在凶廬裏,服了三年喪。
三年裏穿素服,拄喪杖,吃稀粥、睡草墊、枕土塊、不彈琴、不唱歌、不娶妻納妾、不言國政……
這些禮儀直到現代還有許多蹤跡可循,直系的長輩去世,後輩在三年之內不能結婚,以示對長輩之靈的尊重,都可追溯至武丁王及其上古。
三年守喪報的是父母的撫養之恩,有禮法,還有禮義。做起來就知道,一言一行、一思一念、衣食住行等等都合乎禮法,是相當艱難的。
武丁很徹底,三年裏他不說一句話,一心不亂。留下了「高宗諒闇,三年不言」的歷史故事。
因為人人知道難,所以真正做到的那個人就被天下百姓視為典範,後來他開疆拓土創下「武丁中興」的盛世,與諸侯各國欽服於他的德行有很大關係;武丁被後世譽為高宗,與這件事也有很大關係。
「百善孝為先。」中國文化重孝,孝的實質是回報。幾百年後孔子編纂的《三禮》解釋三年喪制: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孔子說:「小孩子出生三年,然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三年的守喪期,是天下一樣的。」
在武丁之前,舜的孝順故事已經流傳了許多世,他盡孝於活著的雙親,而武丁是身為子女者,對已逝先輩行孝的典範。
君王如此嚴謹守制,朝廷的政務怎麼辦?沒人管理天下不要大亂了嗎?沒有,武丁「居倚廬,不塗,寢苫枕,非喪事不言。」但是朝事一點都沒亂,禮樂也一點都沒崩壞。
禮樂規制來源於上天,上天指派聖賢下世傳出,教給天下眾生。怎麼會允許因此而天下大亂呢?殷商人是敬神、敬祖德風淳厚的,又得君王身教在前,只怕不能更勤勉了吧!
武丁不僅在居喪期間一心守孝,甚至除了孝服也不過問朝政,一切還是有條不紊,那是後話了。
日後武丁重振商朝,人們都認為是他至孝盛德所致。《史記》這麼記載:
「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復興。」
武丁推行德政,天下人都為之歡欣,殷朝又振興了起來。
不僅武丁的執政團隊百官各司其職、各安其份,上帝還給他送來了賢臣傅說。
為甚麼武丁修德行孝能夠讓商朝復興?《淮南子‧泰族訓》說出了其中奧妙:殷高宗居喪,三年內不言語的時候,四海也寂然無聲;等到他一發聲音,天下便隨之大動,因為天地之微都接收到了而應和他。
一個淺顯又深奧的道理:天人相通。◇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