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傳媒跟據歐美的天氣預報模式預測數據,稱下周可能同時有兩個熱帶氣旋形成,其中一個更有機會逼近本港,或成為本港今年第一個風球。消息一度引起網民熱議。天文台今午在Facebook上發文表示,不同預報模式的預測結果可以有很大的出入,且預報時間越長,不確定性越高,又以標籤提示「不要跟車太貼」。

天文台在Facebook上發文表示,不同數值預報模式的數據分析和運算方法都有分別,預測結果可能南轅北轍。當預報時間越長,不確定性亦會增加。天文台又以6月3日(周日)的預報為例,分別把歐洲、美國、日本和英國四個預報模式的預測動畫組合在一起作對比,結果顯示,歐洲及美國模式均推算南海將有低壓系統出現,預測的位置與強度皆有不同;至於日本和英國模式,則顯示屆時未有低壓系統在南海形成。四個預報模式的結果大相逕庭。

天文愛好者組織「香港地下天文台」亦在Facebook上發文表示,以美國GFS模式為例,每次(相隔6小時)預報路徑不斷改變,「因此我們不應因某次預報路徑對香港很有威脅而過份解讀,要緊記下次預報結果可以完全不同,而預報時間越長,誤差越大。」該帖文續稱,具體走向仍要繼續觀察,直至大約72小時前才能有較清晰的畫面,現時只能推斷下星期南海可能有熱帶氣旋形成,又強調72小時路徑預報的平均誤差仍有200-250公里,足以是1號風球和8號風球的分別。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