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中共官方日前披露,2018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首次突破800萬。而隨著逐年遞增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擁有高學歷的畢業生也出現找不到合適工作的情況。評論認為,源於蘇聯模式的教育體制是造成這一切現象的根源。

大學畢業生就業為何難

中共官方媒體報道,2018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820萬人。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在2000年首次突破100萬,隨著逐年遞增,從2000年至今年,這一數字已翻了8倍。今年高校畢業季即將來臨,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白未寒(化名)是去年濟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剛畢業的大學生。白未寒告訴大紀元記者,她現在剛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還在實習階段。她說,在大城市裏找工作是很難,特別是她就讀的土木工程專業很難找到工作。

「找工作不好找,學這個專業的人太多,我之前面試了好幾家公司,後來回到老家濟南章丘才找到現在這個合適的工作。」白未寒說。

原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元華分析了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他對大紀元說,「一是每年畢業人數越來越多,而市場並沒有這麼多職位提供給學生,這是一個矛盾;再有,大學生所學非所用,就是學校一味地擴招,不是按市場需求來培養學生,造成畢業即失業的現象。」

李元華認為,上述兩個原因都跟中國的教育體制相關聯。他說,中共將高等教育產業化,把培養人才的學校、高等學府作為一個掙錢的工具,「很多學校貸款擴大規模進行擴招,然後把一些專業的名字寫得很好聽、把畢業的藍圖也說得很好聽,但實際上,師資、教育設備、專業設置,包括課程的安排上沒有甚麼考慮,都有問題,而只是把學生招進來、把學費收了。所以,為掙錢去擴大教育規模的時候,就造成現在這個矛盾。」

李元華說,中國教育體制與社會脫節的根源來自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

「1949年後,中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課程設置的理念源於蘇聯,不鼓勵學校改革試驗,而且教育體制裏管得嚴,控制也很嚴,所以校辦自主權有限,而且沒有熱情投入大的精力去完善這種教育模式,只是把國外的學科專業的名稱拿過來,但核心實質並沒有按照現代教育的理念去設計,或完成教育。」

李元華認為,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高校迅猛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脫節,「一方面是人數的過剩,其次,學生畢業後適應社會的能力差,所以,他們培養的學生並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清華畢業生當保安

《三湘都市報》報道,1991年以長沙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張曉勇,1996年畢業後,由於找不到一份與他專業有關的工作,2013年到長沙的一個小區當了保安。如今,他完全脫離當年大學所學,成為某市場物管客戶部主任。

同是生物科技專業畢業的美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懷海鷹博士對大紀元表示,「做保安,大材小用了。清華好多專業要讀5年,學得很艱苦,要求也很嚴。」

懷海鷹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都想學生物,「像北大清華都擠破頭了,好多省份只有前幾名才能進去的,所以這個做保安,反差是蠻大的,那完全是人才浪費。」

而對於造成人才浪費的原因,懷海鷹認為,癥結還是在中共所謂的教育改革搞擴招,一年幾百萬的大學招生,「這根本不是按需來招人,它是跟著國外學,所謂的跟世界接軌,但國內沒有那麼多科技行業、醫藥行業、研發單位或大學研究機構,所以就沒有地方分配,像我們這個專業的,很多分到農業部、林業部,有的去搞計劃生育了,學非所用,就浪費了。」

李元華認為,市場需要應用型人才,但中國大學常年處於研究型的教育模式,沒有轉型成應用型的適應市場變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簡單地把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學了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用,在受教育過程中也沒有得到訓練,所以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而找不到工作。」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