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江以南,山峰高峭挺拔,奇勝秀麗者莫過九華山。其山高數千丈,九峰疊巒似錦屏、若芙蓉,峰巒融結,璀璨奪目,令人心曠神怡,心生靜修之意。九華山諸峰大小九十九座,彼此扶輿磅礡之氣,又似大鐘巋然不動,令人心偉神會,恍然置身世外。
自大唐李白賜名九華,寂鬱的高山煥然一新。天下名士登臨九華山,留下藝文篇章冠絕後世,而立志修行之人則在九華山留下肉身不腐的千古神跡。
詩仙賜名 九峰芙蓉
唐玄宗天寶八年至上元二年之間,時任青陽縣令韋仲堪數次邀請詩仙李白並遊九華山。其間,李白問起韋仲堪九子山(原名)的來歷。韋縣令就向李白講述昔日九子大戰妖魔的傳說。
李白看到此山九峰層巒疊嶂,高聳雲端。雲霧繚繞,九峰時隱時現,猶如蓮華一般。李白脫口說道:「觀望九峰,猶如出水芙蓉。」李白以詩文贈友,其中一篇曰: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
此山因幸遇詩仙而名揚天下,李白的千古佳句,也與九華同榮,流傳不朽。
新羅王子 緣結九華
盛唐時期,既是中國文化巔峰,也是各門各派展現修煉文化的高峰時期,天下諸國正道悉入大唐,緣結中土。
據說,新羅王子金喬覺早年入唐留學,漢學修養頗為深厚,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唐開元七年(719年),金喬覺24歲時,帶著神犬諦聽渡海入華,幾經輾轉,抵達九華山。他於九華山中修持苦行,興化一方。見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
至德初年,鄉紳諸葛節等人上九華山賞秋,他們經過東崖石室時,看到一位老僧正在石室閉目打禪,身旁支著一個斷足的小鼎,裏面夾雜著少量的穀米和白土。諸葛節等人看見此景,當場投地號泣痛哭,他說:「和尚在此苦修,我們卻渾然不知,這是我們的罪過啊。」諸葛節下山後,號集眾鄰鄉親捐款買下這塊「谷中之地」,為金喬覺修建禪居—化城寺,以便百姓常來供養。
貞元十年(794年),99歲的金喬覺,忽然召集大眾,告訴大家他即將圓寂。相傳當時「山鳴石隕,扣釧嘶嘎,群鳥哀啼,地出火光」。
金喬覺圓寂,跏趺石函3年後,容貌如生。眾人根據「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認為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其俗姓金,就尊稱他為「金地藏」。
大宋宰相 張商英祈雨
《九華山志》記載北宋宰相張商英的故事。一日,張商英遊覽一座寺院,看到神像莊嚴殊勝,佛經格外整潔,於是陡然心生怒火,喝斥道:「胡人的書,如此莊嚴。難道我聖人的書,還比不了他嗎?」回到相府後,徹夜深思,想寫一篇無佛論,毀謗佛門。
但是久思不得其辭,於是在書房踱步不已。他的夫人向氏問為何事苦惱?他說:「我想寫無佛論,卻怎麼也想不出來?」向夫人素有崇信之念,於是說:「既然你說無佛,那還要寫甚麼?你讀過佛經嗎?」張商英說:「我怎麼會讀那些胡人的書?」夫人反問他:「你連他的書都沒讀過,要依據哪句話為論去反駁呢?」張商英一聽在理,便打消念頭。
張商英到同僚家做客,看到桌案上放著一本佛經,隨手拿起來翻了一下。他粗覽書中文辭,覺得講出的道理真是太好了。於是請求同僚借他幾天。張商英看了不到一半,就為自己的狂妄、愚迷懊悔不已,於是決心悔改。
先前他想寫無佛論,絞盡腦汁苦於無詞。現在他撰寫護法論,才思猶如泉水奔湧,揮筆瀟瀟灑灑,一氣呵成。
宋徽宗時,由於天氣久旱,召高士祈雨久久沒有效果。於是張商英奉命祈雨,當天晚上就降下大雨甘霖,如此三次都很靈驗,震動朝中。
宋徽宗就取《商書》「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之義,御書「商霖」二字嘉獎張商英。
王陽明立言立德 冠絕大明
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和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陽明兩次居於九華山,尋仙訪道,終悟心性之妙。
起初王陽明向道士蔡蓬頭恭敬地請教,蔡蓬頭說了一句「終不忘官相」,說完一笑而別。
王陽明又去拜訪地藏洞中的高僧,高僧就說了一句「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周濂溪就是周敦頤,精通易學,也是一代大儒。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就是出自他的手筆,而程明道則是他的弟子。
王陽明尋道九華,闡明心性,後專心於儒教。因明曉「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生孜孜不倦完善自我。他一面完善自身德行,一面為國盡忠。
江西、福建、廣東、湖廣一帶,方圓千餘里,數十萬群盜作亂。大明王廷奈何不得。經朝臣推薦,王陽明前往亂地巡撫百姓,他到任10天就練兵進剿,三個月大破賊寇。寧王朱宸濠為叛亂預謀了八年,王陽明以22天就平定了寧王,創下軍事奇蹟。
由於戰功顯赫,王陽明屢遭奸臣誣告,說他有謀反之心。明武宗召他飛馳覲見,張忠、許泰不放他進去。明武宗偷偷地在旁觀察他,說道:「他就是一個道人,何來反心?」明武宗還是派他鎮守地方。
晚年時,王陽明官至兵部尚書,且創立心學,成為一代大儒,其文博大昌達,行墨間頗有俊爽之氣。他立德、立言、立功於一身,才華冠絕大明王朝。
祭祀山嶽 仁者樂山
《虞書》說:「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神州大小的山川由群神各守一方。古代帝王祭祀五嶽,器物儀文均由官員分掌。舜帝、周公等聖賢對祭祀之事素來畢恭畢敬。這些先賢不會像愚夫一樣無知愚迷,但為何他們對祭祀之事如此兢兢業業呢?
墨子曾說:「夏、商、周書,皆信有鬼神,能賞賢而罰暴。故吏治不敢不廉潔,善不敢不賞,暴不敢不罪,富貴強武不可恃,鬼神之罰必勝之,民之為淫暴盜賊以自利者由此止。」
墨子所言夏商周三代因為崇信神明,因此國君能獎賞賢德,而懲處兇暴。所以三代的吏治都很廉潔,社稷富庶卻不興兵強武,百姓也會免遭淫暴盜賊的傷害。聖賢以敬神道而教化天下,使萬民黎庶歸心。這正是古代先賢崇敬山嶽神明,恭敬祭祀的精義所在。
這些山嶽之神,遠在天道之下,歷代帝王都還能恭謹地祭典。教化天下為首,教化民心為要。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登臨泰山,一覽天下渺小,此情此景成為後世遊客俠士的必備經典。
古今名士登臨九華,與天地交融,令人心偉而神會。蓋眼界一空,心胸自然開闊,視大地浮生猶如塵埃,因此是非恩怨俱在心中淡泊渺小,悲憫大眾之心油然而生。這或許就是神州大地,山嶽巍然高聳的意義所在吧。◇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