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叱詫全球資本市場的海南航空,最近動作頻頻,大量出售近年購置的海外資產。根據大紀元的統計,從1月25日到現在,20天的時間,海航已經有十多宗大型資產出售記錄,涉及資金兩百多億港幣。

海航出現債務問題始於去年,恰好與中國政府嚴厲控制資金外流和境外投資時間相合。過去十多年,海航從國內的大型併購轉戰國際,著名的投資包括收購德銀近百分之十股份等等,一時風光無兩,資產規模竟然達到兩萬多億人民幣。

這個從上世紀90年代中以一千萬人民幣起家的企業,20年資產規模膨脹了200倍,平均每年10倍,說是投資領域的「奇跡」絕不為過。巴菲特、李嘉誠之流,只能瞠乎其後、望塵莫及。

從2005年開始,中國所謂「國進民退」的說法甚囂塵上,指的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零和遊戲」趨勢,大型國企是「共和國長子」的說法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的。

2017年,中國資金外流數字大約只有2016年的十分之一。感覺上,中國政府已經嚴重意識到金融危機壓力的臨迫,於是先直接嚴控資金進出國境,以切斷血管止血,再壓迫國企拋售資產彌補資金缺口,應付各類債務。連「長子」也不得免,可見情況已經相當嚴重。

金融危機的學術名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個話題,在中國和經濟金融有關的報道中不斷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由於缺少「危機」這個詞彙的負能量色彩,所以相關報道和討論,暫時並未被當局所封鎖。

實際上,中國自2008年以來不斷增發貨幣,貨幣供應的增量已經超越其創造的GDP,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之不可持續顯而易見。還有一個方法是繼續增發貨幣,使人民幣貶值,然後把債務負擔轉移給社會,就是讓老百姓承擔,但代價可能是執政者的信用破產。

過去幾年,大規模超發的貨幣資金,主要沉澱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中。只要價格不跌,銀行就可以抵押貸款,企業就可以繼續生存,地方政府就可以繼續高價賣地,老百姓就可以繼續享受(紙上)財富增加。

不過,有關房地產稅「狼來了」的風聲越來越緊,地方政府稅收下降,逼迫中國政府必須開徵房地產稅,在這樣的政策下,持有和囤積房地產資產的成本大大增加,高房價真的還能維持?海外能賣,國內賣給誰?一旦無法維持,「系統性風險」立即露出血盆大口,甚至可能吞噬相當比例的GDP。

海航的窘迫,大概只是中國經濟狀況的一個縮影而已。擴張兩百倍,結果是跌回其中的一百倍,然而國家不是公司,一個社會斷然難以承受這種回落,制度性的崩壞必然隨之而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