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近日任命英國史上首位「孤獨大臣」,再次引發全球對「孤獨」問題的關注。專家認為,在現代社會,高科技使人們有更多的溝通方式,但同時也讓更多的人反而變得更加空虛、失落和孤獨。
英國首相文翠珊1月17日任命體育與公民社會政務次長孔芮忻(Tracey Crouch)為該國的「孤獨大臣」,著手制定策略來解決孤獨問題。此外,英國還設立基金來應對孤獨挑戰。
「對太多人而言,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首相文翠珊說,「為了我們的社會,也為了我們所有的人,我希望迎頭面對這一挑戰,採取行動。」
英國紅十字會資料顯示,英國總人口6560萬人中,有超過900萬人表示自己「總是」或「經常」感到孤獨。
英國地方政府協會(The 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表示,孤獨應被視為「重大健康問題」;慈善機構Age UK聲稱這個問題摧殘100多萬名老年人的生活。
「孤獨」如傳染病在全球蔓延
其實,孤獨不僅威脅著英國,而且已成為一種「社會傳染病」在全球蔓延。但目前只有英國第一個給予了極大的重視。
對於中國來說,「空巢老人」的問題十分嚴重。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數據與調查中心數據顯示,大陸地區滿6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裏大約有近五成為子女不在身邊的」,其中近四分之一老人有孤獨感。
再有就是中國社會的青少年,在面對家裏、學業和工作的壓力下,孤獨感也逐漸在增加。
英國「考克斯基金會」去年發表報告,形容孤獨為「社會傳染病」,不但影響老人,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機會「感染」。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稱,雖然孤獨往往被認為是老年人的問題,但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的一項近期研究發現,18到34歲的人比55歲以上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英國的 「全社會防止虐待兒童」 慈善機構2016年對4100名受孤獨困擾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了調查。一名15歲少年說:「我曾想要結束生命,因為我覺得生活在這裏毫無意義。我感覺到沒有人在關心我,我一直都很孤獨。」
美媒《今日美國》引述芝加哥大學認知與社會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卡西奧普(John Cacioppo)的話說,孤獨感在現代社會的蔓延程度是「驚人得高」。卡西奧普曾對這個話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孤獨」問題的可怕結果
《每日電訊報》2017年8月6日的一篇報道說,美國研究人員彙整了218項有關社會孤立和孤獨影響健康的研究,研究對象近400萬人。
結果發現,孤獨比肥胖的致死風險更高。和那些與社會接觸良好的人相比,孤獨的人早死風險高出50%。而人在70歲前,肥胖的人早死風險約高出30%。
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美國猶他州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斯郎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說,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社會孤立和孤獨大大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其危險程度超過了很多主要的健康指標。人類現在正面臨一場「孤獨傳染」。目前的挑戰是,如何能夠應對它。
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的人罹患中風或心臟病的風險高出約30%。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發現,缺乏朋友與導致中風和心臟病的凝血蛋白濃度增加有關。
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孤獨寂寞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其與痴呆、早期死亡率和高血壓等疾病有關,危害程度幾乎相當於每天抽了15支香菸。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但精神匱乏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幸福和物質之間根本不能劃等號。很多人吃喝不愁,但卻精神空虛、倍感孤獨。研究人員認為,孤獨和社會孤立是當今社會日益嚴峻的社會危機。
法國十九世紀著名文學巨匠巴爾扎克說過:「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他還指出「孤獨就是空虛」。
空虛的表現就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出現空白,缺少信仰、失去寄託、酗酒吸毒、閒散寂寞等。空虛者往往幹甚麼都「沒勁」、「沒興趣」。
BBC報道說,中共國家禁毒委員會2015年6月首次對外發佈中國毒品形勢報告,報告稱,截止2014年底,中國累計發現、登記吸毒人員295.5萬名,實際吸毒人數超過1400萬。
近年來中國吸毒人群年輕化令人擔憂,心理學家分析,精神空虛是大陸年輕人涉毒的主要原因。
心理專家李莉說,我們注重的是外在活得好,比如物質生活,吃、穿、用。但是內在的,比如自我生存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自我的信仰以及自我的使命感」。像這些,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學習生涯還是人生生涯中都沒有有效的引導,就是做人的這個方面,心理承受健康方面,我們的整體教育是匱乏的。
網絡時代讓現代人更加孤獨
當今時代,移動電話、電腦、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橫空出世,為人們提供了廣泛聯繫的可能性。然而尷尬而矛盾的現實卻擺在了人們面前:當人們與地球另一面的陌生人聊得海闊天空,卻與隔壁的鄰居形同路人;當人們可以交上數百個網友,身邊卻沒有一個人可以推心置腹。
專家認為,網絡時代,我們可能會更加孤獨!
BBC引述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推特、臉書等社交媒體會令人感到更加孤獨。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幾位教授參與的研究團隊針對近2000名19-32歲的年輕人開展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每天用社交媒體超過2個小時會使一個人的社會隔離感增加一倍。
調查參與者匹茲堡大學兒科教授米勒(Elizabeth Miller)認為,年輕人最初感到孤獨就去玩社交媒體,但當他們大量使用社交媒體,就越覺得與真實的世界隔離。
報告指出,一個人在網上的虛擬世界中花的時間越多,在真實世界中的互動就越少。社交媒體上展示他人理想化的生活,可能引發羨慕嫉妒。社交媒體的使用還可能引發更多被排斥的感覺。例如,看到朋友們參加活動充滿樂趣的照片而自己卻沒有受到邀請。
一名曾接受英國「全社會防止虐待兒童」慈善機構訪問的16歲少年表示,他感覺找不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我沒有朋友。我憎恨不快樂,但我無法控制它。我感到孤獨。每當我想起未來的時候,就會害怕我要獨處一生,因為我的外表不夠漂亮,我也不夠滑稽」。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普里馬克(Brian Primack)說:「這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因為年輕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和社會孤立感已經達到流行病的程度。」
他指出,現代生活方式很容易將人們分隔,而不是將人們聚在一起,「社交媒體表平面上看起來,提供了填補社會空虛的機會,但這一研究顯示,它可能不是人們希望得到的解決方式」。
《明報》引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特克爾提出的類似觀點:科技帶來便利、能加強人的聯繫,但這種「聯繫」導致「孤獨」,變成以科技填補個人空虛。
東華三院心瑜軒主任陳美璐也強調,沉溺於虛擬的社交,隨時忽略眼前人,犧牲真正社交。
中國大陸的青少年中,獨生子女的比例高。他們大多在家庭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由於獨生子女渴望有人陪伴,一旦有人和他說話、陪他唱歌等,他們就會產生本能的親近感,就容易上當受騙。等醒悟過來,往往精神上會受很大打擊。
評論認為,孩子精神空虛,沉迷於網絡,最傷心的是父母。大多數家長平時忙於工作,對孩子的照顧只是滿足於「吃、喝、穿,兜裏有點零花錢」就行,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煩惱是甚麼,和同學有沒有矛盾。當孩子無人傾訴的時候,就更傾向於執著於網絡。
美國之音引述賓夕凡尼亞大學咨詢與心理服務項目(CAPS)國際學生心理專家何宇紅的話說,在撫養一個孩子的過程中,要更重視心理健康這一部份。「允許孩子去表達他們的情緒,去接納他們的情緒。」希望家長們能夠好好地去經營家庭環境與親子關系。使得他們的孩子在外面受到挫折,「在最落寞、最孤獨的時候,仍然覺得自己是有家可以回的,有親人可以依靠的」。
缺少人情關懷 自殺成大陸青年死因首位
大陸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中共國家衛生部曾公佈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15歲至35歲年齡段的人中,自殺列死因首位。
2012年3月,重慶交通大學的一個課題組曾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重慶十餘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學生中,17.39%的大學生有過自殺念頭。山東大學自殺預防研究中心也曾對大學生進行過調查,有自殺意念的學生佔被調查者的16.39%。
2014年大陸當局出爐的《教育藍皮書》顯示,大多數的自殺學生,都是因為無法承受考試教育制度的強大壓力而自殺。
《法制日報》2017年4月23日報道,重慶近幾年內曾發生數起大學生自殺事件。2014年12月,重慶一高校2011級聶姓同學在校外自殺身亡。事隔幾個月後,2015年3月,該校又有一名2012級的姜姓同學在宿舍自殺身亡。2016年1月,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趙姓同學在寢室內自殺身亡。
評論認為,中國的大學生通常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肩上背負著家庭的責任;另一方面,隨著大學擴招,學歷貶值,大學生要面臨更嚴峻的學業和工作競爭。責任和壓力兩座大山可能會壓垮這些身心尚不完善的年輕人,在面對挫折時容易做出極端行為。
陸媒長江時評的評論文章稱,「我們現在只是一味地講優勝劣汰,卻忽視人情關懷,特別是高考這樣的人生選擇中,往往是成功者受到極高的熱捧,而且失敗者卻受到冷落甚至歧視,怎麼能不讓人心涼。」「當下的教育被金錢所左右,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一些學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學生卻為了上學而欠下家人許多的感情和金錢,夢破滅之後自然就轉不過彎。」
大學畢業即失業讓大學生絕望而死:2014年4月16日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內自縊身亡,死者在遺書中稱,畢業論文、找工作困難重重,無顏面對家人。
蔡某某「工作難找」的尷尬是中國殘酷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內心世界的孤獨與空虛,在無法得到解決後,絕望的人便走上了不歸路。一個叫莉莎的網友認為,中國大陸的無信仰教育造成的精神空虛讓學生們的孤獨無法排解,使得他們普遍遭受心理問題的折磨。
法國文學巨匠巴爾扎克曾提出應對孤獨的解決方案:「天才用精神世界的產物思想來填補孤獨的空虛,注視著上帝善行的人可以在孤獨中得到上帝的光明,聽到上帝的氣息,只是這兩種人才能忍受孤獨的生活。除了這兩種離天堂近在咫尺的人之外,孤獨對精神的折磨如刑罰對肉體折磨一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