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電訊報》周日(1月14日)報道說,中、美之間潛在的貿易衝突可能會在本周爆發,因為一系列貿易調查文件會送達白宮,等待總統特朗普決定是否施以制裁。

同時,文章指出在美國經濟走強的情況下,全球資產市場可能誤讀了華盛頓的政治信號,特朗普政府強調公平貿易、力圖改變中國對美貿易現狀。

還有分析指,因為中國經濟增長現放緩跡象,當局除擔憂打貿易戰受損外,更擔憂美對華政策引發新一輪資金外逃。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已在上周初步調查確定中國產鋁製品存在傾銷和補貼,並將繼續調查;還有對中共竊取知識產權和網絡間諜活動的301調查也將在本周四(1月18日)發佈。

而上周六(1月13日),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私人會所跟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開會,商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事宜。白宮發言人沃爾特斯證實,萊特希澤還向特朗普遞交新的針對中共的執法行動選項。

近期,萊特希澤已經對外界鮮明闡述了新的美國貿易戰略,他指責中共用掠奪性行為和濫用補貼來佔領全球市場份額。

他稱,「它們製造全國冠軍(企業),並強制技術轉讓,這種協作努力扭曲了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其巨大規模對世界貿易體系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多年來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一直沒有奏效。所以,期待變化、並期待行動,」他並警告說,白宮會用「每一種方法」來反擊。

美國助理國務卿羅素(David Russel)在去年三月曾表示,「(萊特希澤的)警告標誌著特朗普政府將要採取某種艱難的貿易行動,這幾乎無可爭議,有一群真正鷹派的人士在支持特朗普。」

羅素當時參加《南華早報》的一個論壇,他說,關鍵點在於特朗普政府是否超過世界貿易組織的補救機制,並選擇使用大規模的總統權力來單方面行事。

根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美國總統有權「採取一切適當的行動」來應對它國不公平的貿易做法。所以,這也被稱作貿易政策的核選項。

中美經濟新組合 貿易關係處於臨界點

外界認為當中、美兩大經濟體開始出現一上一下,貿易緊張關係就會處於微妙的關頭。近期,在特朗普政府成功通過稅改,以及多項財政刺激經濟措施正在推動美國經濟新一輪走熱,而中國卻顯示出明顯的經濟放緩,一方面財政支出放緩,同時信貸調控也進一步惡化。

這種經濟組合對貿易平衡是不利的。在美國刺激經濟政策的影響下,外界預料美國消費者將消費更多進口產品或服務,幾乎肯定會進一步增加今年的美中貿易逆差。

而上周,中共海關發佈最新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中貿易逆差再創新高,上漲10%,差額達2,758億美元。

對中、美之間是否會爆發潛在貿易戰,市場存在一種觀點,中、美雙方是零和博弈,所以不管特朗普或特朗普政府如何大聲說,都被解讀為雷聲大、雨點小。

《電訊報》發文指,全球資產市場可能誤讀了華盛頓的政治信號,低估了政策的滯後性,它形容說「美國政府的複雜決策機制像一個超級大油輪」,雖然只能慢慢轉向、但目標明確。

特朗普政府強調公平貿易以及美國優先原則,力圖改變中國對美貿易現狀。據悉,美國政府將在1月底之前決定是否對中國施加貿易制裁,作為對大幅貿易逆差的回應。

1月底將是特朗普在國會發表首份國情咨文演說,據說重點在貿易願景上,可能包括對它國「不公平貿易做法」的懲罰性關稅措施,例如來自中國的鋼鐵、光伏進口產品和知識產權糾紛等。

中美貿易戰 受損嚴重的還是中國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指中方要反擊美方單方制裁鋼鐵、鋁製品的貿易行為,亦有外界猜測中共可能對波音和大豆等美國產品展開類似制裁行為。

但是多位專家表示,如果中、美兩國真爆發貿易戰,最終受損嚴重的還是中國(共)。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弗里德伯格(Aaron L. Friedberg)以農產品為例分析說,「這無異於(中國)自找麻煩」。

「實際情況是,中國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美國農產品的替代貨源;如果中國真的對美國拉閘、進口量肯定會受到影響,隨之而來的是大陸食品價格上揚,勢必造成大陸的通貨膨脹升溫。」

還有,上周北京放風的「考慮減持或停止購買美國國債」報道暗示,如果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中國可能會中斷購買美國國債,後來官方出面否認這一說法。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撰稿人克魯格曼也同樣指出,中國(共)拋售美國國債,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拋售會造成市場動盪,美國國債價值下跌,等於是美國國債持有量世界第一的中國(共)毀壞或摧毀了自己的金融利益。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擔憂引發資本外逃

相對貿易戰,中共可能更擔憂自身經濟增長放緩、引發新一輪資本外逃。《電訊報》指,如果中國真的在2018年經濟顯著放緩,那麼它帶來的全球效應將是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套牢很多國際投資。

因為大部分國際投資基金都押注於中國擴張性財政政策帶動世界經濟在2018年增長。報道指,那麼中國可能會再次經歷2015年的資金外逃。

當年,中共在改革地方政府債務中失敗,而恰逢美聯儲變得鷹派,結果造成一個月內有1千億美元資本流出中國,而中國人民銀行被迫出售美國國債。

中國在2016年和2017年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和信貸擴張計劃,旨在去年中共十九大順利接交權力前,推動經濟發展。但對2018年中國經濟會緩慢下滑,還是出現更深的衰退,外界認為目前尚不明朗。

根據倫敦資本經濟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估計,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與官方宣佈的「平穩」不同,已經降至大約5個百分點。

野村證券的趙陽(Yang Zhao)也表示,中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最新一次的政策會議已經顯露「對債務高速膨脹的持續擔憂以及較高的宏觀經濟槓桿率」,他認為金融穩定仍然是中共政治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們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中國將繼續推出緊縮措施。」

從數據上看,12月份的中國M2貨幣供應量增長降至8.2%的低點。在當局開始管制影子銀行業務,加速企業去槓桿化,同時擠壓私營部門的情況下,12月的新增信貸數量只有900億美元(減半)。

同時,中國12月份的原油、銅礦和鐵礦石進口也分別下降了12%、7%和11%,已經超出季節性影響的範圍。同時,中共治理污染的措施也導致重工業關閉。

經濟學家認為,緊縮的貨幣政策意味著收緊經濟,中國經濟增長在未來幾個季度的放緩跡象會更加明顯。

在聖誕節前夕,美國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亦將中共定為競爭對手之一,認為其「挑戰美國實力、影響力和利益,試圖侵蝕美國的安全與繁榮」。

2018年才開始十來天,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收購美國速匯金(MoneyGram)被美國當局否決;隨後華為公司和美國AT&T合作案也被國會參眾兩院多名議員聯名否決。

外界認為,不管貿易戰短期內會不會爆發,西方國家對華貿易在「政治風險v.s.經濟風險」上的長期考量都將一直持續下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