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海河醫院兒科因三名醫生全部病倒宣佈停診一事,及其背後的兒科醫生長期嚴重短缺問題,引發廣泛關注。「兒醫荒」被認為是當年主政教育部及主管教科文體長達10年的陳至立的一大遺禍。

醫生超負荷 兒科停診

1月7日,海河醫院兒科門上貼有一張「兒科停診通知」,稱「因我院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兒科不得不停診,何日開診尚不能確定,特此通知,請理解見諒!」該「通知」照片網上熱傳。

在輿論壓力下,4天後天津市衛計委終於宣佈,1月11日海河醫院兒科門診恢復,特邀天津市兒童醫院兩名主任醫師出診。

此事並非孤例。江蘇揚州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前段時間也貼出通知:「醫院兒科醫生長期超負荷工作,已有多名醫生病倒,請各位家長就近選擇其他醫院就診」。

類似事件並非今年才有,據大紀元2016年1月9日報道:近期,中國廣州、南京等地多家綜合醫院限制急診兒科服務。上海新華醫院雖沒有限診,但也出通知稱:「兒科急診內科等候需6小時,有高燒小朋友請先服用『美林』」。

兒科停診將大陸「兒醫荒」暴露無遺。1月10日,天津市衛計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溫曉清說,目前天津市的兒科醫生缺口大概是600人。

而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2016年11月聯合發佈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披露,根據2020年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要達到0.69名的目標,大陸兒科醫生數量目前缺口86,042名。

如果以美國為標準的話,大陸的兒科醫生缺口可能不少於17萬名(根據美國凱撒基金會提供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底,美國每千名兒童擁有1.26個兒科醫生)。

大陸兒科醫師的短缺早已是公認的事實。原因很多,比如兒科面臨「一大一險一低」的現狀,即工作壓力大,職業風險高,待遇低,這導致大量兒科醫生的流失。

兒科本科專業停招17年

除此之外,1999年起兒科本科專業停招17年,代之以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則成為臨床醫學專業其中的一門課程,這被認為是兒科醫生缺失的主因之一。

輿論指,大陸「兒醫荒」乃是主政教育部及主管教科文體長達10年的陳至立的一大遺禍。

陳至立因與江澤民的特殊關係,1997年8月被任命為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一年後,被任命為改組後新設立的教育部部長;在數度被聯名彈劾、強烈要求下台的情勢中,2003年,卻晉升為主管教科文體的國務委員,躋身「國家領導人」行列;2008年至2013年任中共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陳至立最主要的政績,輿論公認是給大陸民眾帶來深重災難的「教育產業化」和「醫療市場化」。

「醫療市場化」給兒科帶來致命打擊。2011年2月,陸媒《京華時報》援引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朱宗涵指出,兒科困局凸顯兒科醫務人才短缺(兒醫全國缺口逾20萬、兒科醫師來源被切斷、全國年培訓不足兩千),政府投入不足(2公里高速路=1所醫院、科研項目難獲經費支持),相關規劃缺位(兒科醫院僅佔醫院總數0.52%、醫療資源能以合理調配)等「三宗罪」。

為甚麼不選兒科專業就業?

正是因為「醫療市場化」,致使兒科效益差、風險高、職業前景黯淡,「費力不討好」,醫學生不選擇兒科專業就業。陸媒有社論剖析了三條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兒科是「效益」最差的科室之一。因為兒童常見病多,單次就診費就比較低,且對兒童患者許多檢查如CT、X光等原則上能不做就不做,檢查費用不能與成人科室相比。按「經費包干,節餘留院」的財務原則,許多公立醫院甚至取消了兒科病房,有的醫院甚至全部取消了兒科編制。這也嚴重影響到兒科醫生的收入,使兒科醫生流失嚴重。

其次,兒科的診療風險往往是很高的。因為兒童無法清楚自述病痛,這就讓兒科成為讓醫生頭痛的「啞巴科」,使誤診風險直線飆升。特別是孩子已成家庭的核心關切,家長對診療稍有不滿,就可能引爆激烈衝突。

其三,由於兒科人手少、工作量大,以及患兒常常是常見病,科研價值難以挖掘等原因,這導致兒科醫生的論文寫作、職稱評定更為困難,使兒科的職業前景更為黯淡。

該社論認為,目前的「兒醫荒」是一個市場選擇的結果。而這個結果的源頭,就是中共的市場化「醫改」。

市場化「醫改」,早就受到來自體制內的和國際組織的批評。2005年7月28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醫改」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大陸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同年9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發佈《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醫療體制並沒有幫助到最應得到幫助的群體,特別是農民,所以結論是「醫改」並不成功。

而陳至立在任職國務委員(主管教科文體)期間,罔顧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繼續為張文康2000年啟動的市場化「醫改」開綠燈,不惜與反對醫院過度「商業化」的吳儀結怨;甚至有消息稱,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結束儀式上,陳至立與吳儀打架。

兒科本科停招:有科學評估、效果反饋和糾錯機制嗎?

1997年陳至立入主國家教委。1998年大陸高校專業目錄調整。1999年兒科本科專業停招。

據說,當時有人質問:「內科外科婦科都沒有單獨列專業,為甚麼兒科要單獨招生?」既然內科、外科、婦科醫生都可以由臨床醫學專業培養,那兒科醫生當然也可以由臨床醫學專業培養;而且,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知識面更廣,基礎更牢固。於是,兒科專業就這麼被「很有道理」的取消了。(即使到了2016年,中共8所高校恢複本科層次的兒科醫學人才培養,教育部高教司農醫處處長仍說,1998年教育部對兒科專業做出的調整才真正符合醫生成長規律;兒科醫生具有穩定的來源。)

然而,在質問「內科外科婦科不用單列專業,為何兒科要單獨招生?」時,難道僅憑一句「與國際接軌」而不深入探究大陸兒科與內科外科婦科的區別就可做決策嗎?

現實是冷酷無情的。2011年3月陸媒《科學時報》報道,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僅增加了5000人。

本科兒科專業停招僅僅是災難的開始,有評論說,「如果被及時糾正的話,本不至於釀成今天這樣的惡果。」羅馬不是一天拆掉的。大陸的兒科醫生荒,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大陸施行執業醫師考試製度後(1998年《執業醫師法》規定),每年的各專業考生數量和各專業執業醫生數量,都是非常容易查到的。這個數據,每年都清楚準確的擺在各級管理部門領導面前。而在這近二十年時間裏,每一年的數據和報表都在清晰明確的告訴決策者這個災難的積累程度和迫切程度。

陳至立主政教育部及主管教科文體長達10年,她在幹甚麼?

資料表明,就在陳至立卸任國務委員的2008年,大陸共有兒科醫生6.17萬人,0至14歲的兒童2.3億(約為0.2598個兒科醫生/千兒童),參照美國1.4558個兒科醫生/千兒童的比例,大陸至少還缺20餘萬兒科醫生。

陳至立的醫療衛生行業「情結」

2017年12月29日,退而不休的陳至立,出席在京舉行的第十屆健康中國論壇。而一年之前的2016年12月14日,2016昆明大健康國際高峰論壇在昆明舉行,陳至立則以「中國健康管理協會榮譽會長」身分露面。

就在2016年,「魏則西事件」之後,事件的罪魁禍首之一、臭名昭著的莆田系醫院一度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可能有人沒注意到,2014年6月28日,莆田系醫院成立「莆田(中國)健康產業總會」,陳至立發去賀信,「高度肯定」莆田系的發展,並擔任該會總顧問一職,至今。

不過,陳至立對醫療衛生行業的情有獨鍾,恰恰排除了其所遺禍的大陸「兒醫荒」和兒科困局:

伴隨大陸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可能出現一波生育高峰,而相對的兒科醫生卻在不斷減少。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不採取應對措施,兒科可能面臨「崩潰」。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