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控股(700)及平安保險(2318)的領軍下,再配合港交所(388)、友邦保險(1299)等數隻藍籌股份上升,恒生指數終於突破了30,000點的大關,最高曾見30,200點(11月22日)。
但在這次的大升浪中,真正可以賺大錢的投資者不多,什至有投資者說,若不觀看恒生指數,只看自己手上的股票,還以為港股正經歷股災。同一天空下,為何有投資者歡天喜地,但有的卻斯人獨憔悴?
今次港股的升市,有別於十年前的升幅(2017年10月,恒生指數最高見31,958點),十年前的大牛市,雞犬皆升,不論大藍籌、二線股、三線股、細價股等,都大幅上升,升勢十分全面,與今次的牛市相比,只集中在少部份的藍籌股份,實在有天壤之別。
早前筆者已有文章評論,指出恒生指數編算上有其限制,主要是恒生指數是基於市值及流通量計算,只有50隻股份被納入計算,故若然投資者並非持有那50隻份股,更正確說,並非持有那數隻集中升幅的股份,那今次的大牛市未必與閣下有太大的關連。
在30,000點的平行時空下,基金經理們現階段實在進退維谷,一方便希望繼續持貨,待正股再急升,年尾便可以獲取更豐厚的表現費,更重要是,自已的基金表現不能較其他的基金落後或遜色,故此不敢沽出手上的强勢股份,如騰訊控股(700)及平安保險(2318)。
但另一方面,又怕大市於高位回落,升得急時,跌得亦快。也許有投資者亦面對應否先行沽貨獲利,持盈保泰,或是一直坐貨,與愛股榮辱與共的兩難決擇。
這情況下,投資者可以考慮相關正股的衍生工具(只是其中一個方法,並非唯一的方法),可先行將一半的正股股數沽出(比例多少因人而異),然後買入對沖值(Delta)接近1或輕微價外的認購衍生產品,若然正股大升,那所購入認購衍生產品的價格便會上升,能抵銷因沽出正股而未能獲利的部份。若然正股下跌,投資者最多只損失手上所買入衍生產品的成本,但可以避免因持有正股而下跌的損失,而且買入衍生產品的成本較少,故理論上損失相對持有正股為少。
最後,應用這個方法時投資者要留意兩個問題。第一,正股派息問題(要留意除淨日),因投資者已沽出手上股份而以衍生產品作為替代,所以未能獲取相關的股息。第二,若然正股窄幅橫行,不升也不跌,那認購衍生產品會因時間值的縮減而出現虧損,但持有正股就不會面對這個問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