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亞洲行可稱得上是「一次特殊時期的重要訪問」,專家認為特朗普的外交表現拿捏得宜、「近親遠疏」。從日本的高爾夫球外交,到南韓350年歷史的老醬油,再到中國的故宮行、看京劇,特朗普與東道國首領之間都有良好的互動。

在出訪的重點──中國,聚光燈下兩國簽署協議;檯面下分歧依然存在。無論是北韓去核化,還是解決巨額貿易逆差,中、美之間的關係仍存溫差,專家表示,或許兩國的政治差異才是分歧存在的深層原因。

特朗普出訪中日韓拿捏有度 近親遠疏

無論是在中國和南韓的國事訪問規格的接待活動中,還是在日本雖列為非國事訪問,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全程陪同的私人活動中,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大衡・艾可利斯商學院副教授龐韜文(Lee Boam)對大紀元表示,特朗普都有良好的外交表現。

據悉,美國總統的專機空軍一號上,有各大媒體記者申請隨團訪問,不定時地發回大量現場花絮。比如彭博社記者發回的,特朗普在日本宴會上,因為不喝酒,所以用減肥可樂代替紅酒,還有第一夫人梅拉尼婭(Melania Trump)也不沾飲任何酒類。

有八年外交以及經濟經驗的龐韜文說,這次特朗普外交沒有見到美國媒體報道失誤,這一點可以證實特朗普外訪「一切運作良好」。中國作為本次特朗普出訪的重點,特朗普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有趣的是,從媒體拍攝的特朗普訪問照片以及他本人及隨從的推文來看,特朗普在日本、南韓都顯得放鬆,而在中國則略顯謹慎。龐韜文分析:「特朗普肯定(在日、韓)更放鬆,也不用太擔心發生意外的社交失誤。因為從二戰以來,他們(日、韓)一直是美國強大而可靠的盟友。」「但中國不一樣,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還在建設中。」

從「合作」到「互利」中美關係仍存溫差

這次中方對中、美關係的提法從「合作」改為「互利」,是在暗示中美關係加深嗎?大多數分析指,中美關係目前仍存溫差。

周四(11月9日),中美兩國首腦會晤時,習近平再次稱,「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並指出「互利共贏」以及「中美在亞太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對比2016年3月31日,習近平與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在華盛頓特區會面,當時的提法是中美「合作共贏」以及「中美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

在中、美共同利益前加入界定詞「亞太」,是否中方有意強調合作,有助於解決分歧?《日本經濟新聞》分析指,中方對美國的基本戰略是,即使在北韓和貿易不均衡問題上與美國存在一些摩擦,但亦要避免與美國完全對立。

這種檯面上的合作從周四當天雙方簽署的2,500億美元的超大商貿訂單也能看出來。大多數分析指,中方這次「送大禮」的商貿成果還有待觀察。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周四宣佈的高通公司(Qualcomm)與中國智能手機生產商達成120億美元的晶片銷售協議以及波音公司(Boeing)和通用電氣公司(GE)的協議,都不是完整的正式合同。

美國之音引用分析人士的話說,中美領導人在會晤中建立起來的好感可能在未來幾天、幾個星期和幾個月就面臨真實考驗,因為2,500億美元超大訂單跟中美之間多達5,000億美元的逆差相差甚遠。

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來自中共採取的削弱美國經濟競爭力的政策,包括違反國際貿易協定、竊取知識產權、容許猖獗的盜版以及阻止美國商品的進口。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說,除非中國改變它的貿易政策,不然過不了多久,特朗普又會批評中共。

習特APEC會議發言 貿易立場截然相反

周五(11月10日),特朗普離開中國,到達越南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論壇,在演講中,他再次高調稱美國捍衛其商業權利,不會簽署束縛手腳的多邊貿易協議。

他稱,不會再讓美國被人佔便宜,並表示將與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想成為美國合作夥伴的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議,並遵守公平和互惠貿易的原則,但也不會簽署那種束縛手腳、被迫放棄主權並且幾乎不可能切實執行的多邊協議。

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的發言有暗指中共的意思。因為在相差幾分鐘的時間裏,習近平發表了立場完全相反的講話。

如果中美之間的長期問題得不到真正的解決,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韓磊(Paul Haenle)表示,特朗普政府也許會在某個時候就這經貿結構性問題和北韓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並讓中共措手不及。

中美遏制北韓核開發 是否達成目標待觀望

除了貿易問題,特朗普訪問中國的另一個頭號日程是共商北韓核問題。

猶他大學副教授龐韜文(Lee Boam)對大紀元表示,「特朗普訪華的最大收獲就是開啓雙方建設性對話。在政治方面,大的可交付成果有中國承諾給北韓施加更多的壓力」,雙方在遏制北韓無核化問題上往前進了一步。

他說,雖然我們不知道中方是不是真的要(對北韓)做甚麼,但雙方肯定已經或將會在私下裏討論這個問題。

但是否特朗普訪華有達成解決北韓問題的預期目標,他表示:「具體的,可能需要等到特朗普在亞洲訪問結束後的發言。」

在飛往北京的空軍一號上,白宮資深官員告訴隨行記者,總統說會在訪問結束時做出決定──是否恢復、把北韓再列為恐怖主義國家。

龐韜文認為本輪習特會確定了未來兩國之間的高層部長級對話與方向,但對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或許不在特朗普的議程裏面,因為未見特朗普的回應。龐韜文說,「處理事先沒有準備好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回應;否則,就可能(未來)出問題。」

特朗普訪華 代言國內多重政治因素

龐韜文表示特朗普訪華時表現謹慎,也有對美國國內政治的考量。「目前,美國社會在政治觀點上呈現強烈的兩極分化。同一件事,有的報道說特朗普做的對,但同時也會有報道說特朗普不對。」

同樣的,在對華關係上,既有主張持開放商業關係的,也有保守希望持強硬路線的。龐韜文認為,特朗普在訪華時表現謹慎,是因為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來應對北韓局勢,同時也要兼顧內閣成員之間的不同意見。

他說,美國政界對中國的態度也可明顯分成「藍隊」和「紅隊」兩種。「藍隊」不喜歡中共,把中共視為威脅;而「紅隊」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

他解釋說,從政治角度來說,「藍隊」和「紅隊」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只是說觀點上偏向,也就是說他們不以實際的黨派來劃分,「共和黨中有紅隊成員,民主黨中也有藍隊成員。」

紐約時事評論員朱明博士表示,正是這種現實的政治格局決定了美國總統必須聽取多方聲音,這亦是中美兩國政治體制差異的深層原因。

他說:「如果中共的貿易全球化方案仍只是資源輸出(或商品、或勞務、或技術、或資本輸出),而沒有普世價值,帶給全球的可能不是福利,而是新一輪的紅禍!」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