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雍正初晉大學士,後兼任軍機大臣。張廷玉雖身居高官,卻從不為子女們謀求私利。
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在經過鄉試、會試之後,於雍正十一年三月參加了殿試。諸大臣閱卷後,將密封的試卷進呈雍正帝親覽定奪。雍正帝在閱至第五本時,策內論「公忠體國」一條,有「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數語,雍正認為此論言辭懇切,「頗得古大臣之風」,遂將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後來拆開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學士張廷玉之子張若靄。雍正帝十分欣慰,認為「大臣子弟能知忠君愛國之心,異日必能為國家抒誠宣力。大學士張廷玉立朝數十年,清忠和厚,始終不渝。」「張若靄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鐘,故能若此。」並指出,此事「非獨家瑞,亦國之慶也」。為了讓張廷玉儘快得到這個喜訊,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張廷玉。
可是張廷玉卻不這樣認為,他要求面見雍正帝。獲准進殿後,他懇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為朝廷大臣,兒子又登一甲三名,實有不妥,沒容張廷玉多講,雍正帝即說,「朕實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有意甄拔」。張廷玉聽罷,再三懇辭,他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為鼎甲。臣蒙恩現居官府,而犬子張若靄登一甲三名,佔寒士之先,於心實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為榮幸。」
張廷玉是深知一、二甲這一差別的,但是為了給兒子留個上進的機會,他還是提出了改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為張廷玉只是一般的謙讓,便對他說:「伊家忠盡積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遜讓?」張廷玉見雍正帝沒有接受自己的意見,於是跪在皇帝面前,再次懇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長,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倍沐皇恩,臣願讓與天下寒士,求皇上憐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份,以為將來上進之階,更為美事。」張廷玉「陳奏之時,情詞墾至」,雍正帝「不得不勉從其請」,將張若靄改為二甲一名。不久,在張榜的同時,雍正帝為此事特頒諭旨,表彰張廷玉代子謙讓的美德,並讓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張廷玉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雍正亦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雍正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並為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乾隆說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惟張廷玉一人。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妒之門。」也就是說,崇尚節義的人要用謙和誠懇的態度來適當加以調和,才不至於留下引起激烈紛爭的隱患;功成名就的人要保持謙恭和藹的美德,這樣才不會給人開啟嫉妒之門。張廷玉代子謙讓、處事不爭,張若靄也能秉承家風,他們的美德流傳至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