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個月大的男嬰,最近幾天因為尿布上有黃色分泌物與尿液有腥臭味而就醫。檢查發現有包莖的狀況,尿道口前端有些紅腫,常規尿液鏡檢顯示輕微膿尿與血尿,尿液培養後確診為大腸桿菌泌尿道感染,超音波檢查未合併其它泌尿道系統結構異常。經抗生素與類固醇藥膏治療後,泌尿道感染與包莖狀況皆已好轉。

幼童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生戴季珊表示,根據臨床研究統計顯示,約有6.6%的女孩與1.8%的男孩在6歲以前曾有過至少一次的泌尿道感染。1歲以前的男寶寶好發程度為女寶寶的3~5倍,這是由於此年紀的男寶寶較常發生包莖,以及包皮清潔不易;到了1歲以後,女童感染的機會約為男童的10倍,這主要是因為生理結構的關係,使得女童感染機率上升。

幼童泌尿道感染的危險因子

戴季珊說,引起幼童泌尿道感染的危險因子包括:1歲以上的女童、未割包皮的男童、先天泌尿道結構異常、膀胱輸尿管逆流、戒除尿布時期、有便秘習慣的兒童、常穿著緊身褲子、如廁後衛生紙由後往前擦拭等,以上情況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泌尿道感染之臨床症狀

戴季珊提出,泌尿道感染之臨床症狀有:發燒、排尿疼痛灼熱、頻尿、夜尿、失禁、血尿、腹痛、腰痛等,但1歲以下的嬰兒與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幼童之症狀可能很不明顯,通常會出現延遲性黃疸(2個月內大的嬰兒)、躁動、食慾不振、嘔吐、輕微腹瀉、沒有其它臨床症狀之反覆發燒、黃色分泌物、尿液有異味等,需要家長多留意觀察。

泌尿道感染之檢查與治療方式

由於泌尿道感染可以透過常規尿液鏡檢來了解發炎狀況,至於尿液採集方式會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與臨床治療急迫性提出不同選擇,有集尿袋、導尿、中段尿液與恥骨上膀胱穿刺吸引術。對於發燒性泌尿道感染則建議,在治療2天內進行腎臟膀胱超音波,除了排除嚴重的併發症如腎臟膿瘍,也需確認是否有泌尿道結構異常。如果再發之泌尿道感染或是超音波顯示有水腎、輸尿管積水、腎實質受損、泌尿道有阻塞跡象,就需安排排尿性膀胱尿道攝影術。而在治療方面,一般會使用抗生素藥物,有包莖者會合併使用類固醇藥膏;若是結構異常引起,則以觀察與保守治療為主,視嚴重程度給予手術矯正。

勿忽視反覆泌尿道感染

戴季珊提醒,單次發生的急性泌尿道感染預後極佳,當再發或反覆感染需積極檢查,以排除構造異常或是膀胱輸尿管逆流的可能性;如果忽視反覆泌尿道感染與膀胱輸尿管逆流,可能造成兒童慢性腎臟損傷,嚴重者甚至需要洗腎,因此父母不可不慎。◇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