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一直秉著「美國優先」的原則做事。一向致力於美國就業、經濟增長的特朗普,上任後在美國經濟、就業方面,發揮了哪些影響呢?

失業率5月創16年來最低水平

根據美國勞工部統計局的統計數據,經季節性調整後,美國失業人口的比例從今年1月的4.8%逐月遞減到5月的4.3%。也就是說,自從1月以來,失業率降低了0.5%。從具體失業人口數字來看,5月的失業人口比1月降低了77.4萬人。

若與前總統奧巴馬執政的8年相比較(如下表),2017年的前5個月,每個月的失業人口都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此外,美國5月份的失業率降至4.3%,創16年來最低水平。與4月份相比,5月份的非農業的新增就業達13.8萬。

就業率提高 全職就業人數增加

從就業率的角度看,特朗普上任後,從今年2月至5月總計4個月,每個月的就業率都在60%或以上,這也是自2009年3月以來的8年內,唯一就業率達到60%或以上的4個月。

從就業的類型來看,特朗普執政後,全職就業人數增加。從今年2月至5月,經季節性調整後,全職工作的人數增加了58.9萬,半職工作人數減少18.8萬。而去年同期奧巴馬執政期間,全職工作的人數增加了2.2萬,半職工作人數增加7.5萬。

開放職位突破600萬

據勞工部統計局在6月份發表的統計數據,自特朗普上任的幾個月來,每個月開放的職位都在增加。到今年4月,美國開放的職位突破600萬個。

儘管美國企業提供了更多開放職位,但特朗普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專家所說的「技能差距」,也就是說美國勞動力市場上能夠滿足開放職位所需要的技能勞動者太少。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特朗普政府強調培養勞動技能。在美國,並不是每一個薪水好的工作都要求四年大學教育,因此,特朗普計劃實行擴大職業培訓的學徒計劃。

《華盛頓觀察家報》(Washington Examiner)的報道表示,勞工部部長阿科斯塔(Alexander Acosta)6月12日下午宣佈了一項新的就業培訓計劃,旨在引導更多美國人通過參與學徒制,提升技術能力,而且不需要接受四年制高等教育。

根據勞工部的數據,完成學徒制計劃的個體,每年的起始薪水平均為6萬美元,而且91%的學徒在完成課程後都能找到工作。美國政府與私營部門合作,一起培訓美國勞動人口,將會幫助美國人回到就業崗位上。

特朗普自上任以來,力圖減少約束企業發展的法規,與商業領袖開會,探討就業,督促各大企業將工廠留在美國,承諾實行減稅措施,力圖吸引各企業在美國投資。這些舉措一方面增加了企業主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為美國民眾創造了更多的就業。

特朗普當選總統以來股市總體走高

自從去年11月特朗普當選總統以來直到6月16日,紐約股市三大指數整體走高。

根據投資級經濟指標使用指南「Stock-ai」的數據,從去年11月8日至今年6月16日,道瓊指數(DJIA)的報酬率為16.5%,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報酬率為13.7%,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報酬率為18.7%。

雖然特朗普曾因前聯邦調查局長科米一事而一度引發股票動盪,但三大股票指數仍然大幅高於此前的數值。

特朗普上任1個月 美國債務減少120億

特朗普曾在就任總統1個月後發表推文說,在他正式入主白宮1個月來,美國國債已經減低120億美元。這與奧巴馬上任1個月內政府債務激增2千億美元形成強烈的對比。

霍士新聞說,特朗普用推文表示,他對重振美國經濟充滿信心。

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1月20日即特朗普就職日,美國國債總額為19.947兆美元。而在2月21日,該國債總額下降至19.935兆美元。

據「The Balance」的報道,奧巴馬擔任總統期間所增加的債務要比美國任何其他總統的債務都高。當他在2009年1月20日就職時,美國債務為10.626兆美元,而在2017年1月20日卸任時,美國債務為19.947兆美元,增長了87.7%。

特朗普在上任後很快就開始簽署行政令,廢除阻礙美國就業及企業發展的法規。白宮表示,奧巴馬在任時發佈3千多條法規,美國納稅人為之支付8,730億美元。

另據《國會山報》(Hill)的報道,奧巴馬的經濟政策與特朗普不同。2009年,奧巴馬在其上任的第一個月內,簽署《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ARRA),以行政命令方式斥資8,310億美元刺激經濟增長。ARRA直接導致美國財政赤字在奧巴馬執政期增高10兆美元,至今接近20兆美元。

《國會山報》的報道說,預計2018年美國的經濟增長將會達到2.3%,比2016年的1.6%的增長率更加強勁。◇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