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儘管大陸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餘額大幅飆升,可一直以來卻沒有一份完整的資訊披露明細給到投資者。對此,有投資者直言,銀行理財產品披露出來的就是偷工減料版,甚至可以說全是套路。這讓眾多投資者難以預判風險。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共有49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數7.42萬隻,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29.0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5.55萬億元,增幅為23.63%。
此外,中共銀監會日前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大陸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餘額為30萬億元。
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是2016年銀行理財產品主要配置的三大類資產,截至2016年年底,餘額合計佔比為73.52%,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3.76%。
就債券自身分類而言,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和政策性金融債佔理財投資資產餘額的8.69%,商業性金融債、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援證券、外國債券和其他債券佔理財投資資產餘額的35.07%。
信披不規範難以預判風險
值得留意的是,通過上述官方披露的資料,儘管投資者可以大概了解到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特點,可具體到自己所購買的理財產品卻無法得知。
例如,在城商行資訊披露規範性排名第一的某銀行官網,在到期公告一欄,點擊進入發現到期公告的內容均是僅含有到期日、收益率等幾個簡單要素。而該行的運作公告內容也僅包括多數產品在不同時點債券及現金、同業資產、貨幣市場工具及其它符合監管要求的資產的具體比例,並不包含具體到投資標的。
有投資者表示,不僅買之前不知道理財產品會投資甚麼,就是到期兌付了也還是不知道該理財產品是如何投資的。儘管銀行肯定對具體投資一清二楚,可披露出來的就是偷工減料版了,甚至可以說全是套路。
有律師表示,按照規定,銀行理財產品結束或終止時的資訊披露內容應包括但不限於實際投資資產種類、投資品種、投資比例、銷售費、託管費、投資管理費和客戶收益等。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的,應詳細披露相關資訊,但並非所有投資者都知悉該規定並進行核驗。
投資兌付都未能披露產品的投資明細,產品成立之前的理財產品說明書更不用說了。眾所周知,大陸多家銀行以10%至90%來設定某一類資產的投資範圍,並允許投資範圍再上下浮動10%。僅憑如此一份理財產品說明書,要讓投資者預判並知悉風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