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的舞蹈中演員們手持的道具包括扇子、傘、弓箭、絲帕、鼓、鑼、錢袋、劍、刀、盾、燈籠、戟、包袱等等;演員們借助於五彩長綢,重現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及天上宮闕中的仙娥;借助於形色各異的扇展現繁花盛開的瞬間;借助於刀槍棍劍抒發豪情壯志;借助於威風戰鼓表現大唐時期國力鼎盛、萬民和睦的風采……妙用道具在歷年的神韻晚會中隨處可見。
神韻舞蹈中使用道具圖例
神韻舞劇中的幾種道具說明
葫蘆
葫蘆是一種爬藤植物。新鮮的葫蘆皮嫩綠,人們把它作為蔬菜食用,成熟後的葫蘆呈金黃色,古人把它加工為容器,盛水、盛酒、盛放丹藥,也雕製鼻煙壺或花瓶等工藝品。用葫蘆儲藏的酒久藏而不變味,另據古醫書記載,這樣儲存的酒有祛火明目助消化的藥用功效。葫蘆在風水術中被認為可祛邪,其諧音為「護祿」「福祿」,象徵富貴長壽,故被古人視作吉祥之物。人們常把它掛在門口或隨身攜帶祛魔辟邪,招寶招福。在許多神仙故事中,葫蘆常與英雄和神仙相伴。許多神醫,仙道腰懸葫蘆濟世救人,例如身背寶葫蘆雲游四海的八仙中的鐵拐李,酒葫蘆不離身的濟公和尚,還有太上老君盛放仙丹的紫金神葫。
拂塵
拂塵是將獸毛和麻等捆扎在一個木製的長柄上,乃僧侶道士們外出雲遊隨身之物,同時禪宗的住持也常常手持拂塵為大眾說法,成為講經說法的威嚴象徵。在道家文化中,拂塵有拂去塵緣之意,給人超凡脫俗的感覺。另一說則為道家將妖魔鬼怪視作塵土,故拂塵也被視為法器,它是道家有名的武器,其演練風格獨特,軟硬兼施,灑脫飄逸。習練拂塵要求意氣相合,靈活多變,可使其成為防身利器。在許多舞劇故事中,常常可以看到鶴髮長髯的老道士,揮舞著拂塵傳授弟子武功。例如人們所熟知的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八仙中的呂洞賓,太上老君等皆以拂塵壯其神威,給人以仙風道骨的感覺。
戰車
氣勢磅礴的《威風戰鼓》,威武英姿的《大唐鼓吏》等運用戰車戰鼓為道具的舞蹈節目以恢宏的氣勢為觀眾呈現大唐時期的鼎盛國力,將人們的記憶帶回了久遠的天朝盛世。節目中所用戰車在夏朝就已經出現,一直到秦朝都是重要的作戰工具,為馬拉的木車,獨轅、兩輪、方形車箱,長轂。車轅後端壓在車箱下的車軸上。車轅前面橫置車衡,衡上縛軛,用於駕馬。車輪直徑較大,有輻條十八至二十四根。車箱在後面開門,給武士登車用。車前架兩匹馬或四匹馬。
戰車上一般配備甲士三人。主將居左,進行戰鬥的武士居右,中間為駕車人。駕車需要專門訓練,「御」是儒家的「六藝」之一。戰車配有防禦性的裝備,一般為甲胄和盾牌,多為獸皮製成;進攻性的武器則為戈,在兩車相錯的時候互相攻擊;還有遠射型的武器,即弓箭。東周列國時期,經常用戰車數量衡量國家的強弱。春秋時,一輛戰車配備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後勤二十五人,共一百人。「千乘之國」相當於有十萬名士兵。
戰車作戰時,陣型非常重要。車上有旌旗和鼓,以保證戰車之間的聯絡和指揮。戰車由於體積龐大,轉動不靈活,比較適合平原作戰。到漢代時,戰車被淘汰,被機動性更強的騎兵和步兵所代替。
槍
槍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器,是相當早出現的武器之一,素有「百兵之王」的稱號。
槍和矛的形制比較接近,區別在於具有殺傷力的槍頭,即矛的鋒刃比較長,槍的比較短但更銳利。矛杆較粗,彈性差、分量比槍重而槍用的是柔韌的白蠟杆。此外,槍通常會裝上用來擋血的槍纓,矛則沒有。
槍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
神韻晚會《精忠報國》節目中一段舞蹈展現了身披金甲、手持長槍的岳飛將軍帶領他的士兵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
弓
弓是遠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最早發源於黃帝時代,在春秋戰國時應用廣泛,被列為兵器之首。
射箭是古代的六藝之一,孔子在《論語》中曾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種體育活動,更是一種修身養性培養君子風度的方法。歷史上著名的神射手典故有后羿射日,漢代「飛將軍李廣」射虎穿石等。
神韻舞蹈《弓箭舞》展現了一群古代弓箭手的高超技藝和雄健身姿,以及古代男子的陽剛之美。
神韻舞劇《嫦娥奔月》中的后羿便專心苦練射箭的功夫,最終成功射下天上的九個太陽,留下適合居住的一個太陽,解救了千萬百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