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其具有美觀、耐用的特色外,並持有久遠的使用歷史。現今隨著文創產業的發展,民眾亦隨著視野的拓展,培養對工藝文創藝術的鑑賞。因此工藝家們在豐富巧思創製下,將平凡冰冷的玻璃,幻化成身價不凡的藝術品,進而躍上國際舞台。
隱於林野、藏身於高雄觀音山下的邑昌藝術玻璃設計公司,只要走近即可發覺一個特大的門牌,這是由公司負責人陳宗漢所設計,公司裏隨處可見到一般的玻璃,但是當走進2樓時,眼前上百種玻璃工藝品,令人見了愛不釋手。
原是平凡、冰冷的玻璃,經由陳宗漢精心細巧的創作後,似乎賦予生命力般的栩栩如生。「一個藝術玻璃的製造,除了要有精湛與前衛的眼光外,還必須要有一個不怕挫敗的信念。」陳宗漢說,自己除了秉持著對於藝術創作的熱情外,也以專業及普及化為目標,希望將藝術玻璃帶入民眾居家生活,讓更多人愛上玻璃藝術。
業務員跨界轉行 不入此行不知其苦
陳宗漢表示,自己20幾年前本是一家出版社的業務員,因推銷書籍結識一名玻璃裝潢業者,因此人生旅程重新安排,轉行跨入生命中從沒想過的玻璃業。他說:「早期建築業跟鋁門窗是結合,體力耗費過多,一層14樓的建築,玻璃必需7人在一天內搬完,下班後雙腳不聽使喚的直抖,那時才知道人家所說的『玻璃牛』的意思。」
陳宗漢從玻璃搬運工基層作起,從中學習到技術層面的加工,漸漸的了解玻璃多層面的用途。「當時大舅子也是作玻璃噴砂加工,28歲與大舅子一起創業後,逐步接觸到玻璃切割、加工技術,此時才真正認識到藝術玻璃與加工玻璃的區別。」最後才投入藝術玻璃設計這行,而成為藝術玻璃工藝者。
「不入此行,不知其苦,剛開始學習時非常的痛苦,那時從學窯燒玻璃開始,雖有老師指導,不過一切還是要靠自己摸索。」早期藝術玻璃的資訊是封閉的,顯少有可借鑑的資料與訊息,「所以要靠自己的常識去突破技法,雖然過程難免不斷的失敗,但也讓自己吸起經驗,在失敗與經驗中累積了新的思考與創意,也呈現出較多元的作品。」陳宗漢說。
為了讓燒窯作品更方便與提升技術,陳宗漢買了一台窯爐,從300度到600度前後大約燒了一年時間,在不斷地嘗試與失敗後,才知原來在燒玻璃時要用隔離粉。「早期的隔離粉要靠進口,在台灣不易取得。」為求得作品顏質提升,他於是四處尋找隔離粉,但是怎麼找都無法尋其蹤跡。
而後陳宗漢思考是否有隔離粉的替代物,靈光一閃,他馬上從陶藝工藝材料裏尋找。他說:「玻璃跟陶藝是親兄弟,兩者都要燒窯,陶藝的表面需要運用到釉,而釉的本身屬於玻璃材質,經由實踐證明是可使用的,但燒出來的效果並不完美。後來還是要靠一家進口貿易公司購入隔離粉。」
夫妻同心 其利斷金
行事低調的陳宗漢,抱著堅持玻璃藝術設計的熱情,他在不斷的重覆失敗的過程中,磨練出他對藝術玻璃打死不退的感情。1999年,在一切未準備完善的情況下,夫妻倆帶著破釜沉舟的勇氣回到故鄉旗山創業。
陳宗漢說,近20年來的創業路上,也曾遇到發生挫敗是因為自己急於開發新產品,便一直投入購買設備與材料,在資金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造成周轉不靈,公司陷入停擺,也曾一度想放棄夢想。後來夫妻倆重新思考、評估後,放下身段,跟著展售團體四處擺攤,因而逐漸打響知名度,吸引許多建築師與業者主動與他們合作。
「夫妻共同創業,雙方扶持與鼓勵是非常重要。」陳宗漢認為,夫妻兩人若一起工作容易產生摩擦,因此採分工合作的方式,太太處理行政方面的事務跟客戶接洽構圖等事宜,在技術面的部份則由他負責。「我們相處之道最眾要的是尊重,儘量不把工作的氣帶回家,或許這也是工作上的一種調味劑。」
陳太太在一旁則笑稱,「先生與我相互配合,我包前半段的工作,如玻璃繪圖跟設計等全部完成後,再由先生接手雕刻、彩繪、噴彩等。」陳太太還說,夫妻同心,泥土也能成金;雖然在作品理念上有時會跟先生有所不同,常常各持己見爭執不下,最後兩人冷靜後,各退一步找出一個中庸之道。這樣所創作出來的藝術品,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獨特性。
台灣最大優勢不在產能 而在文創
專研冷加工玻璃藝術十多年的陳宗漢,克服傳統設計,在玻璃藝術的領域中找到一個確切的理想與目標,進而積極從事回饋鄉里、帶動地方文化、參與展覽、推廣玻璃藝術教學等活動。而民眾對藝術玻璃的加工製作有不清楚之處,陳宗漢也稍作解說,「玻璃加工有熱加工與冷加工,熱加工是常看到用一根鐵棒,把玻璃漿取出後做吹製,稱為坩鍋。還有一種用噴燈,直接用玻璃棒塑形,稱為熱塑。另外,市面上所見到的琉璃則用玻璃塊直接用脫蠟,高溫處理後融化塑形,這些需要經過高溫加工的玻璃,稱之為熱工玻璃。所以冷工技法多用於建材,而熱工技法則用於藝術品上。」
為了讓玻璃技術得以繼續萌芽、傳承,陳宗漢不藏私的將多年研發、獨創技術教給學生,他說:「技術層面的東西要學是學不完的,既然要將技術傳承,心一定要廣、要放,相對的,學生的反饋也能讓自己的技術更上層樓。」他發覺很多學生在創作上有很多豐富的概念,是令人無法想像的,但可惜的是他們對玻璃的材質、技法並不清楚,相對造成實行上的困難。因此他也經常鼓勵學生,無論學甚麼工藝或技術,一定要把其學到專精。
台灣的玻璃加工最早發源於新竹,因為當地具玻璃產業所需的兩大原料─煤氣與矽砂,在日治時期即發展成玻璃產業的重地,也是玻璃造型藝術產品產出最多之地。而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則為工藝家們的一個平台;陳宗漢於2006將年兩件作品送去玻工館參賽,其中所參展的作品《逐夢》拔得頭籌,「這件作品在創作時,心想每個人都有追逐夢想的想法,所以用立體的人頭當造型來創作,現在還放在玻工館的二樓典藏館作常態展出。」
陳宗漢將藝術玻璃紮根於南部,希望南台灣的玻璃工藝能蓬勃發展,讓民眾進一步認同玻璃工藝,並成為這項產業的助力。他也以多年在玻璃工藝的經驗,對產業前景提出自己的看法,「台灣最大優勢不在產能,而在文創。台灣各種產業想長時間發展,一定要從文創方面著手,做專屬台灣的東西。」相信玻璃產業不僅能在玻璃藝術方面發光發熱,也能成為再度接軌國際軟實力藝術工藝。◇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