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拉道哥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教會艾蘭一首歌——在以前,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亞瑟王的墳墓地點是一個謎,無人知曉!這是為了防止盜墓。這首歌描述了墳墓的準確地點,艾蘭用心學會了這首歌。艾蘭後來把這首歌寫下來,給了亨利二世,根據艾蘭寫下來的這首歌,亞瑟王的墓最後被找到並被開啟……

我對聖以實瑪麗(St. Ishmaels)這個地方的興趣是由一本書喚起的,這本書的名字叫《唱詩的修道士》。作者就住在我們家附近,她寫了不少書,都是以威爾士西南部我們住的這個郡——彭布羅克郡(Pembrokeshire)作為故事的背景。

幾年前這位作家開過寫作課,我兒子去上過課,她很支持年輕人寫作,組織過不同年齡青少年參加的作文競賽,還給我兒子發過獎。有一次我去了一個她的寫作討論會,聽她解答讀者提出的問題,當時這本書剛剛發表,我很快就開始讀這本書了。

修道院裏的孤兒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名為艾蘭的男孩,從小失去母親,住在英國西南部的葛拉斯坦伯裏(Glastonbury)。他很喜歡當地教堂的音樂,常坐在教堂後面的座位上聽拉丁語的聖歌。

艾蘭七歲時不幸失去父親,成了孤兒,修道院院長看他那麼小就對宗教那麼感興趣,就把他收到了修道院裏。

艾蘭很喜歡音樂、詩歌,記得很小的時候媽媽教給他唱的歌,教給他彈的豎琴。進了修道院後,他發現生活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理想、浪漫。

日常生活是非常艱苦的,吃的也很有限,還受到別的男孩子的欺負,儘管如此,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並沒有白費,他學習聖經、學會了拉丁語,他稱這種語言為上帝的語言,還學了其它兩門外語。

慢慢地,生活有了改善,他得到了一份廚房的工作,還被允許彈修道院裏的豎琴,唱歌水平也大有進步,常被要求領唱聖歌。

「唱詩的修道士」道出亞瑟王墓地的秘密

在艾蘭十四歲時,修道院派他陪同一位教士回到在威爾士西南部的家鄉。這位教士名叫凱拉道哥(Caradog),就是書名所指的「唱詩的修道士」。

凱拉道哥是一個獨居的隱士,當時已年老體弱,準備回到家鄉住在一個山洞裏,把有生之日用在祈禱和沉思中。他很擅長音樂、詩歌,和艾蘭有共同語言。

當地威爾士人稱凱拉道哥為聖人,因為他有超能力,創造過不少奇蹟,如能讓不長莊稼的土地再生長莊稼等等。

凱拉道哥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教會艾蘭一首歌——在以前,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亞瑟王的墳墓地點是一個謎,無人知曉!這是為了防止盜墓。這首歌描述了墳墓的準確地點,艾蘭用心學會了這首歌。

威爾士著名的聖大衛大教堂。(St. David's Cathedral)(James Knight / JKMMX)
威爾士著名的聖大衛大教堂。(St. David's Cathedral)(James Knight / JKMMX)

凱拉道哥去世後被封為聖人,時至今日,在威爾士的守護神聖大衛的宮殿——威爾士著名的聖大衛大教堂(St. David's Cathedral)裏,還可以看到他的墓。

艾蘭後來把這首歌寫下來,給了亨利二世,根據艾蘭寫下來的這首歌,亞瑟王的墓最後被找到並被開啟。

這個故事發生在1124年左右,都是有歷史根據的。「唱詩的修道士」凱拉道哥住的山洞,就在聖以實瑪麗。

聖以實瑪麗的小教堂

聖以實瑪麗的小教堂。(Stephen Dewhirst/維基百科)
聖以實瑪麗的小教堂。(Stephen Dewhirst/維基百科)

聖以實瑪麗是在威爾士彭布羅克郡靠近港口的一個村莊、教區。聖以實瑪麗教堂是這個地方最早期的建築。它是一個很小、很古老的教堂,風格純樸,四周風景如畫。最初是在六世紀中期由康和郡郡(Cornwall)王子的兒子——聖以實瑪麗提倡建造的,他是前面提到的威爾士的守護神——聖大衛的徒弟之一。

十世紀時,這個教堂也是當地的學校,那時教室周圍包括教堂的院內有不少人居住。教堂內的石雕十字架是羅馬時代之前就有的。

最初期的教堂規模很小,十二世紀開始時由聖凱拉道哥,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唱詩的修道士」擴建。最大的改建工程是在十九世紀完成的。

聖以實瑪麗這個村莊並沒有教堂那樣古老,大約十世紀開始有人居住。在1670年人口到了200多,至今人口也只有400左右。

如果有興趣來此地旅遊,建議穿上能走山路的鞋,在地圖上先找到Haverfordwest,再找到B4327。約10哩後,路左邊會看到St. Ishmaels的路標,左轉後不遠進入這個村子,再看到教堂的路標,照著路標經過一段很窄很彎曲的小路,最後到達路左方的一個小停車場,就離教堂很近了。

進了院子的小鐵門,就到了小教堂面前,教堂入口處放了不少舊書,放點捐款就可以買書。在教堂前面院子的牆外面,可以看到樹叢裏有一些很古老的墓碑,早已被時光遺忘,這是很多年前修道士們的墳,那時教堂附近有一個修道院。

「修道士的港口」 10米高牆防海盜

教堂後面有一條小路通向海邊,路標上寫著「修道士的港口」(Monk's Haven)。這條小路有一條小溪相伴,走不遠就能看到海。

和其它海灣不同的是,這裏的入海處築起了一堵高牆,大概有10米高,牆上有一個洞,到了牆外面就可以從岩石之間走到海邊。

為甚麼要造這麼高的牆呢?除了防止漲潮時陸地被水淹沒,還為了保衛這個地方。那時愛爾蘭和北歐海盜常「光臨」此地,在這個入海口上岸,搶劫教堂和修道院。

可以看出,在小溪流過的地方曾經有過一個池塘,一方面可以灌溉農作物,另一方面也可以養魚。這片離海近的地方降雨量比大陸少很多,加上海風會把地吹乾,影響收成,灌溉農作物的水也就非常珍貴。

那個時代修道士自己養鯉魚,池塘也用於養魚。叢林裏小路旁有黑莓和其它野果,常見的植物中還有不少能治病的草藥,修道士們就是這樣生存的。

現在池塘的遺蹟上有一片竹子,這在英國還是不常見的。

尋幽探秘山洞 物是人非

我想在這條小路上找到書中「唱詩的修道士」住的山洞,雖然估計在路邊的山坡上,但走來走去沒有找到,一定早已被野草和樹叢吞沒了。不過走在這裏,始終有一種神秘感伴隨左右,讓人不能不想到書裏描寫的情景、細節,恍如身在其境。

這一片沿海地區不僅有歷史意義,野生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有兔子、狐狸、鼬、水瀨,還有很多海鳥,堪稱野生動物的天堂。哪怕找不到古人的蹤跡,但能夠欣賞到大自然的美景,也不枉來此一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