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西方誕生後,真正產生大的影響還是在列寧在俄國發動「10月革命」後。因為「10月革命」的成功,蘇共政權得以建立,也讓當時急於改變中國現狀的知識份子全盤接受共產主義,並把共產主義引入了中國。

而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中共不遺餘力的大肆宣傳「10月革命」的「偉大」,甚至在延安時期還將這一天——蘇聯的國慶日,作為自己的黨慶日。後來蘇聯拍攝的電影《列寧在10月》、《列寧在1918》等也成為中共洗腦灌輸中國人的重要工具。

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蘇聯列寧、斯大林時期真相的還原,和馬克思主要真相越來越被人認識,中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而「十月革命」也是其尷尬之一,因為「十月革命」的結果並沒有給蘇聯人帶來美好的生活,反而最終的結果是蘇聯人拋棄了共產黨。

蘇聯垮台前民間流行著許多政治笑話,比如有這樣一個:「伊萬諾維奇,你經常讀《真理報》嗎?」「當然,不然我怎麼知道我過著幸福生活?」而當今的中國也有著類似的笑話。

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開始反思並重新研究、評判歷史。對於「10月革命」,俄羅斯史學界以至當局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認為「2月革命」仍然屬於革命,而「10月革命」則是屬於政變性質,更有不少人乾脆把列寧等「10月革命」領袖稱為恐怖份子。如今,這一觀點業已寫進了學生課本。

「政變」顧名思義就是不是靠正常手段上台的,而是靠武裝暴動來奪取的政權。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1914年至19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與德國是敵對的交戰國。從大戰開始,列寧就希望俄國失敗,並要革命黨人不遺餘力的破壞搗亂,以從中漁利。彼時流亡在瑞士的列寧組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嚴密的組織,開始訓練「職業革命家」。

隨著一戰的推進,俄國的國力被大量消耗,沙皇政府的權力也被削弱,一些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商人、軍人、貴族等都想將其推翻。1917年俄曆2月,俄國爆發「2月民主革命」,沙皇不得已宣佈退位。政權隨即轉移到由國家杜馬(國會)中的立憲民主黨組建的臨時政府中。

本來,俄國自此可以沿著民主的道路發展,然而,當列寧聽說革命爆發後,欣喜若狂,遂在德皇威廉二世的金錢支持下,穿過德國領土和德軍佔領的地區,返回俄國,並在10月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臨時政府,掌握了政權。可以說,沒有德皇的支持,俄共就不可能有錢有槍,就不可能擴大《真理報》這樣的輿論工具來影響大量的工人、士兵和市民。

另外,根據俄國學者的研究證實,「10月政變」進攻冬宮的浩大場面,都是後來的藝術加工;實際情況是一支不到兩千人的布爾什維克武裝人員佔領了彼得格勒全市的戰略據點,部份武裝人員採取了逼宮行動,阿芙樂爾巡洋艦當時並沒有實彈炮擊,而是發射了一發禮花炮彈。由於主張民主自由的臨時政府軍備羸弱,所以沒有進行任何抵抗。

奪取了政權後的列寧,不僅馬上鎮壓了支持自己奪權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從而使蘇共和列寧獨掌權力,還立刻與德方和談,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片土地拱手割讓給德方。按照和約的內容,這些土地是永久割讓的。只是後來一戰中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德軍全線崩潰,俄國才意外地重新贏回了這些土地。關於這段歷史,不妨參見2007年德國《明鏡周刊》的文章《德皇陛下的革命家》。

除此而外,列寧為確保政權的穩定,親自發起並由政治局集體決定,將一批知識份子驅逐出境,還鎮壓了要求實行自由選舉、自由貿易等的客琅施塔得水兵。到1921年上半年,任何出版自由、集會自由、言論自由,都被認為是「致人死命的藥」和「自殺」的行為。

1922年,列寧在黨的十一大上表示:「凡是公開宣傳孟什維克主義者,我們的法庭應一律予以槍決。」同年8月蘇共通過了《關於行政驅逐》法令,至當年年底,有2百多萬人被驅逐或被迫逃亡國外。

由此可見,列寧與蘇共從其建立政權開始,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就選擇了一條不擇手段、充滿殺戮之路,而這與巴黎公社焚燒巴黎、殺人一脈相承,更深層的原因也是在於他們所信奉的崇尚暴力的馬克思主義。如果說意圖否定傳統、徹底毀壞巴黎,甚至毫無顧忌殺死人質的巴黎公社,是共產黨暴力革命早期的一次重要實踐,那麼10月政變則通過暴力手段在世界建起了第一個共產政權,危害蘇聯民眾,危害世界,並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惡劣影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