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抗日寇捍衛中華
一、全面抗戰
「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蔣介石)
以弱勝強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件,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出動十萬大軍,飛機、坦克,大規模進犯華北,欲實現「三月亡華」。北平、天津不日相繼淪陷。
事變第二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他的底線:「戰事一起,則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均應抱定為國奮鬥之決心,與敵做殊死戰。如有中途妥協與喪失尺寸土地者,即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之罪人。軍人守土有責,雖戰至一兵一槍,亦必與敵抗戰到底。」(《蔣介石日記》,一九三七年七月八日)
日本之狂妄,並非虛張聲勢。日本當時是世界第六經濟大國,其海軍實力世界第三。明治維新後,日本用武士道精神訓練出一代強悍的戰爭機器,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稱雄。在甲午、日俄戰爭大敗中、俄兩大國,不可一世。當時美、英、法等列強都不願惹日本,蘇聯也一直懼怕日本對蘇聯遠東地區的威脅。日本「九一八」後又佔了東三省,建立傀儡滿州國。其士氣高昂,不可一世。中國則國弱民窮,內亂不已,人心惶惶。單憑物質實力,日本占壓倒優勢。面對日本虎狼之師,中國幾無招架之力。美、英、法、蘇等國均騎牆觀望。蔣公十分清醒,他要為民族找到一條死裡求生的路。
早在一九三四年,蔣介石在廬山軍官訓練團做題為「民族戰爭取勝的要訣」的演講時就明確指出:「作戰的勝負在戰場上看來,雖然是決於軍隊的戰鬥,但是戰鬥之上,還有戰術;戰術之上,還有戰略;戰略之上,還有政略。如果在戰鬥上不能勝過敵人,就要在戰術上取勝;如果戰術上不能勝過敵人,就要在戰略上取勝;如果戰略上不能取勝,我們一定要在政略上取勝。」他道出了中國以弱勝強的法寶。
日本侵略為不義;中國自衛乃正義,哀兵必勝。日本求速決,無長期作戰之準備;中國要持久戰,蔣公從一九二八年濟南事件就開始備戰。日本四面樹敵;中國始終只有日本一個敵國。日本實行「統帥與國務並立制度」,實為軍政分離,好戰軍人劫持政府,甚至陸海軍之間也互不買帳;而中國建立「國防最高委員會」,蔣委員長總攬黨政軍決策大權。除去中共軍隊,各系軍人出於民族大義,大都服從蔣委員長之最高統帥。蔣介石知道如何發揮「政略」上的優勢;而日本軍閥則未必有這種見識。
七月十三日,蔣介石電示北平行政首長宋哲元:「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
七月十七日,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談話,向世界宣佈:「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衹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對於蘆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一九三七)
變「由北向南」為「由東向西」
「父親確實對中國大陸做了詳細的地略分析,所以才決定,要對抗強敵日本,先要替日本做一個打勝中國的構想。他發現,日本如果要侵略中國,就要將攻勢基地放在北方,由北向南攻擊,把國軍推到東南沿海,如此一來,就能達到三月亡華的美夢。我們的對策就是使日軍由北向南的攻擊改變為由東向西,將自己的攻勢基地放在大後方(雲貴川),只要基地後門是開著的,我們就有機會,所以我們會花那麼大的勁開發西南公路、滇緬公路和雷多公路。如果父親不是熟讀中國的古戰史,恐怕也不容易體會中國的地理。」(《蔣緯國口述自傳》)
「抗戰爆發後,父親的戰爭指導就是要打破日軍由北向南的作戰線,要使國內由北向南的壓力減輕,並且使日本改為由東向西的作戰線,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利用西南地區(即大後方)。」(《蔣緯國口述自傳》)
中國聘請的德國軍事顧問馮‧法肯豪森將軍在考察中國國防之後,在一九三五年秘密文件《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裏指出,「一旦軍事上發生衝突,華北即直受威脅,若不戰而放棄河北,則隴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於最前戰區。」馮‧法肯豪森將軍建議中國應加強徐州、鄭州、武漢、南京等地兵力。
蔣介石表示:「國軍不應該在平津以南的平原上尋機決戰,在那種地形上,日本人易於供應軍隊併發揮機動性和炮火上的優勢。」(《蔣委員長指示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程潛修正戰鬥序列手令》,一九三七年八月三日)
以「空」換「時」
八月十三日,上海爆發了「淞滬戰役」,國軍兩面受敵。蔣介石將計就計,決定擴大上海戰事,引日軍主力南下,使日軍的主力「(由)從北向南打,變成由東向西打。我們背對自己的基地,邊打邊退,……這樣子以空間來換取的時間才起作用」(蔣緯國,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日本沒有在華南大規模用兵的打算。日軍參謀本部於盧溝橋事變後擬訂《處理華北時局要領》陳述:「如抗日行為波及華中華南時,亦以不出動陸軍兵力為原則。」日本參謀本部以「防蘇」為戰略重點,認為中國華北地方割據,派系獨霸一方色彩濃厚,中國將無力發起全面戰爭。
七月二十九日,日本參謀本部制定《對華作戰計劃大綱》:「一、以中國駐屯軍進行作戰,在平津地區對中國軍隊儘量加以沉重打擊。二、在情況不得已時才在青島和上海附近作戰。」
蔣介石部署重兵,「不惜任何犧牲,予以強韌作戰。」在戰事失利的情況下,蔣自任第三戰區長官,到前線指揮。一次去上海前線,蔣介石的列車被日本飛機攻擊,僥倖躲過。蔣夫人在前往上海勞軍途中被日軍飛機炸傷。日本陸海空三軍聯合,火力凶猛,造成中方逾十萬傷亡,最終攻下上海。處於劣勢的國軍,頑強抵抗,殲敵六萬多,重挫日軍銳氣。淞滬戰役,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之計劃,打破了其「逼蔣求和」的幻想。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