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電影、電視劇或文藝作品中,我們常看到臣民在拜見皇帝時,都尊稱其為「陛下」。
其實皇帝的尊稱還有聖人、皇聖、聖上、乾元…等,如《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唐朝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仇兆鰲・注:「唐人稱天子皆曰聖人。」又南朝宋顏延之《和謝監靈運》:「皇聖昭天德,豐澤振沈泥。」另漢朝班固《典引》:「是時聖上固以垂精遊神,苞舉藝文。」還有《晉書・後妃傳下・孝武定皇后》上載:「德配乾元,恭承宗廟,徽音六宮,母儀天下。」而陛下是人們最常見到的尊稱,那麼,古代的臣民為甚麼要尊稱天子為「陛下」呢?
「陛」原是指臺階或階梯。如《說文解字》:「陛,升高陛也。」段玉裁・注:「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謂之陛。」而「陛」的另一種解釋,則專指古代宮殿的最高階,即天子坐以聽政的地方。如《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所以,「陛下」原意是指天子宮殿的臺階之下,如《後漢書・劉盆子傳》:「諸三老、從事皆大會陛下,列盆子等三人居中立,以年次探札。」王先謙・集解:「陛下,即階下。」後來引申為對天子的尊稱。如《韓非子・存韓》:「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秦朝以後,又用來專稱皇帝為陛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漢朝蔡邕《獨斷》上記載:「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階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大意是說,皇帝上朝處理國政時,必有近臣執兵器站列在「陛」的兩側,用以防備發生不測。群臣向皇帝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所以就透過站在「陛」下的近臣,把他們的意思傳達上去,以示對皇帝的尊崇。於是「陛下」一詞,也就成為對皇帝的尊稱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