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浩瀚的宇宙,人體非常渺小。但人和宇宙的共通之處卻比想像的多很多。發表在《物理評論C》期刊的研究顯示,人體細胞質和中子星竟有相似結構,而都類似多層室內停車場。這種奇妙聯繫印證了「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

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軟凝聚物質物理學家格瑞格.休伯及其同事2014年一同探索以發現者馬克.寺崎命名的細胞結構「寺崎斜坡」。這是細胞質中看起來堆疊所有空間並連在一起的片層螺旋結構。

休伯原本以為,「寺崎斜坡」在細胞內部的類似軟物質中獨一無二,直到他偶然了解到核物理學家查理斯.霍洛維茨的研究。後者的團隊利用電

腦模擬發現,中子星內部也有類似結構的「核麵條」。

休伯說:「他們看到我們在細胞中看到的各種結構。我們看到管狀網絡,我們看到平行片層,我們看到片層通過我們稱之為寺崎斜坡坡道的拓

撲缺陷相互連接。所以相當相似。」

在中子星和細胞質中發現的類似結構大小儘管相差100 萬倍,但形狀看起來一模一樣。

中子星是相當奇特的天體,由超大恆星經歷超新星爆炸形成,密集度之高令人難以置信。雖然是體積最小的恆星,但能在10 公里半徑內壓入相

當於2 個太陽的質量,或在約12 哩大小、相當於曼哈頓島面積的球體內放進50萬個地球。

休伯表示,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子星基本上是強核作用和電磁力等量子力,而細胞內保持膜結構在一起的力量基本上來自熵和系統自由

能最小化,乍一看這些沒甚麼不同。」但前者的集合也可能表現出類似後者的不可預測性質。

霍洛維茨也對這項「巧合」很感興趣。他說:「在這種截然不同的系統中看到非常相似的結構,表明系統能量可能以簡單和通用的方式來自結構。」

《轉法輪》中說:「道家歷來把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他認為宇宙外面有多大,裏面有多大,外面是甚麼樣,裏面是甚麼樣。這個講起來好像

不可思議,不太容易理解。這個宇宙這麼大,怎麼能和人身體比呀?我們講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現在物理學研究物質成份,從分子、原子、電子、質子、夸克一直到中微子,再往下有多大?到了那一步顯微鏡已經看不見了,再往下極小的微粒是甚麼?不知道了。其實我們現在物理學上所認識到的這一點,和這個宇宙中最微小的微粒比起來相差太遠了。」最新發現或是人類認識到這種原理的開端。◇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