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經驗裏,常常碰上含糊不清的指路說明。「啊!這樣我就知道怎麼走了。」當下雖然好像真的了解,但經過一陣子後記憶又變得不太清楚,經常得再重問一次,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因自己所理解的內容而弄到迷路。

學習也是一樣。課本跟參考書都讀過了,自己辛苦地記下內容,但記憶卻無法清楚地維持到考試之時,事後才懊悔地想著:「如果反復多唸個幾次就好了。」這樣的經驗,大家多少都曾有過吧!

反復記憶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依據某項實驗,在記憶50個數字時,反復背4次大概只能記得10個左右,但反復5次以上時能記住的數量會快速增加,而反復達10次時,就能記住全部50個數字。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過剩學習」。不管是英文單字、日本史或世界史的年代、人名或地名,每一項都能夠藉由過剩學習,也就是不停複習的方式,來確實地保住記憶。

而人的記憶在經過多久之後,依然能夠確實地保持住呢?曾有一項調查是,10歲左右時背下的107篇文章,隨著年齡增長,在47歲時,還記得約一半也就是54篇;到了73歲時,依然能記得41篇文章。

如同前一節提過的,記憶的機制並不是單獨、機械性地存在,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並隨著時間與其它事物混合,產生變形或扭曲。

不過,變形的樣態,會依最初記憶時所扎下的根基有多深而異。就像10歲時背下的文章到73歲時還留在記憶裏一樣,最初若能完整地記下來,就能夠留存得越久。相對地,若一開始就記得不完全、不確實的話,很快會產生變形,結果就逐漸地從記憶裏消失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