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英國結識的新朋友、管理諮詢公司的合夥人戈登‧哈維(Gordon Hardwick)和格林威治大學的彼得‧伏拉幬(Peter Vlachos)教授酒館談天之際,問他們和英國的國民們怎麼看待英國的皇室。因為英國是代議制民主、議會民主的發源地,但至今仍然保留著歐洲乃至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皇室,這是怎麼做到的呢?那些不絕於耳、呼籲廢除王室的聲音,究竟會不會達到他們的目的呢?
戈登和彼得覺得,皇室在英國民眾中還是享有很高的聲望的,這跟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二次大戰中的卓越領導力和號召力有關,也與皇室800多年的傳統有關。同時,女王仍在為英國的國民服務,「她也很忙的」,我們一起笑了起來。皇家也在為國家做貢獻,我們酒館背後格林威治大學的校園,宮殿式的建築,非常的美麗,原來,它曾經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校址,後來送給了這個學校。

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公主的種種醜聞,以及戴安娜車禍身亡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戈登和彼得說,英國皇室在民間的聲望和影響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王室的形象和女王如何應對,成為民眾和輿論密切關注的事情。英國皇室從這場危機中走了過來,如今聲望不減,甚至藉助威廉王子的婚事,再度燃起英國民眾的熱情,不得不說是品牌經營和公關的傑作。

皇室和傳統的影響

皇室和傳統對英國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讓美國遊客深感驚奇,也覺得非常新鮮有趣。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附近的街道、小巷裏,到處是充滿傳統色彩和風格的店舖。導遊凱瑟琳告訴我們,別看街道旁邊的鞋店要價那麼高,一雙皮鞋幾千英鎊,但它們都是手工製作,異常的結實,許多人買一雙這樣的皮鞋,都會穿上一輩子的!如果這麼算,一雙精緻的皮鞋可以穿一輩子不壞,花幾千英鎊也還真是值得。想想看,在美國,一雙皮鞋幾十美元到幾百美元,一般也就穿個三、五年;英國傳統皮鞋可穿30年、50年,其實非常值得。別忘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鞋子舒服與否,只有腳知道。舊鞋子越穿越舒服、合腳,不會有新鞋子那個煩人的磨合過程。

英國人對帽子的重視,也令人驚異。女皇當然了,據說每次帶的帽子都不同,和衣服搭配的也都非常完美。至於白金漢宮衛兵的帽子為甚麼是那種黑黑的、高高的,毛絨絨的?導遊說,是為了看起來有點嚇阻效果,才那樣設計的。英國男士帶帽子,也有其好處;只要在倫敦街頭走幾天,那突如其來的倫敦雨,如果你不像英國人那樣隨時帶著傘,高高的、寬邊的帽子,至少可以為你擋一部份雨。

說來慚愧,那天在倫敦街頭散步,走到英國歷史博物館前面,本來晴朗的天突然下起雨來。加快腳步吧,旅館還在七、八條大街之外,想叫個的士時,身上已經全濕了。突然,看到前面有個電話亭,就衝了過去。拉開亭子門要進入的時刻,猛然發現一個英國人正從亭子的另一側也在抓門。心想,那就兩人擠一個小亭子吧,也算緣份。人說,十年修得同船渡;同一個亭子躲雨,恐怕有得有五年的緣份。我們幾乎同時各自抓住了兩邊門的把手,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亭子那邊的門是虛的、打不開的!那人這時也看到剛剛進入亭子的我。我略帶歉意的看著他,想建議他從我這面的門進來,兩人擠一擠。但英國紳士甚麼也沒說,逕直衝向前方厚厚的雨幕……。

英國的歷史和現實

導遊凱瑟琳(Kathleen)女士是一位高大而又優雅的英國婦女,好像是蘇格蘭人,嫻熟英國歷史和文化。帶我們逛倫敦的那天,她穿了一件披風,戴了一頂貝雷帽,顯得非常瀟灑和幹練。到西敏寺時,她指了指西敏寺後牆上的一個頭像說,這是英皇查理一世。然後她又指著街對面、議會大廈背後站立的一個雕像說,那是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我們住的旅店,是英國連鎖店假日旅館,旅館的側面,就是倫敦的克倫威爾(Cromwell)大街。

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是英國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有人說他大逆不道,有人說他是英雄。10年前,英國廣播公司發起票選最偉大的百名英國人中,克倫威爾名列第十。他是17世紀的一個英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宗教領袖,是清教徒革命的首腦,也是議會軍的指揮官。他曾經推翻英皇,並轉英國為共和制聯邦,還出任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聯邦的第一代護國公(Lord Protector),進行獨裁統治。

克倫威爾是中產階級出身,中年以前的生活只是養雞養羊,販賣雞蛋和羊毛。後來,他繼承了一份遺產,開始在政治上活躍。他是虔誠的清教徒,深信神指引了他的勝利。作為新模範軍(New Model Army)的指揮官,他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皇黨,把英皇查理一世(Charles I)給處決了。克倫威爾統治的英格蘭聯邦很短命,雖然他征服了蘇格蘭與愛爾蘭,但他的聯邦也隨他的死亡而滅亡,而英國皇室也在1660年復辟。

克倫威爾死後,就葬於西敏寺;英皇復辟後,他的屍體被挖出來公開展示。克倫威爾的頭顱,還成就了一件公案。克倫威爾墓被掘,正好是在他處決了查理一世的12年之後。他的屍體被挖出來重新「處決」,他的身體被鎖鏈吊著示眾,頭顱被尖刺穿過掛在西敏寺外面的一個旗桿上。掛在旗桿上的頭顱後來也成為爭議的焦點,有人厭惡,有人崇拜,還有人懷疑其真偽。

關於克倫威爾的爭議一直持續到20世紀,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兩次建議把一艘英國軍艦命名為克倫威爾,但英皇喬治五世否決了這個建議。有趣的是,丘吉爾的塑像,也離這兩個塑像不遠,就在隔一條街的另外一面。

漫步街頭,看著一面是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全身雕像,另一面是英皇查理一世的頭像。兩個人在歷史上是大大的對頭,如今其塑像也在倫敦街頭互相對眼,還每天接受著後人的評判。

正如聖人 告訴我們的,人生一場戲,我們每個人都在演戲,不要不認真演,也不要太入戲,人們不過是按照劇本,演繹著人類歷史上,帝王、將相、土匪、強盜你登台罷我登場、輪迴塑造歷史的過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