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動力。父母因為誤解,把這種缺乏動力的情形,解讀為「我兒子很懶惰」、「他最懶得動了」、「我女兒對甚麼都沒興趣」。

我們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這些憂心的父母,沒有哪個孩子是懶孩子,只有在學習上缺乏動力並失去了天生好奇心的孩子。的確,就算是「懶孩子」也完全有能力花上好幾個鐘頭把自己的腳踏車拆拆裝裝、閱讀科幻小說,或嘗試魔力橋(Rummikub)的各種不同組合。

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學習動力並不會憑空出現。

我們發現:學習的動力,取決於好幾種因素,其中最主要的2種,分別是讓自己高興和讓大人高興。

讓自己高興

我用功時,這個科目本身就讓我感到快樂。假如沒辦法,就算是一個我所不喜歡的科目,好成績、完成功課的成就感、我付出努力所帶來的自豪,和我自身的進步,仍能讓我感到快樂。這份動力,與我對自己和對別人的信心密不可分。

孩子對自己越有信心,就會越有動力;他越有動力,就越願意投入功課;他越投入,就越可能成功,進而對自己更有信心,這就是我們所謂成功的良性循環。

我們沒見過哪個孩子,其實也沒見過哪個大人會洋洋得意地說自己很喜歡失敗或喜歡一事無成。但是,假如知道自己將會一再碰壁,確實很難繼續想要快樂且動力十足地用功。

讓大人高興

我們經常說,孩子最重要的動力來源之一,是想要讓大人高興。此處的大人,指的是父母、老師、身邊親近的大人。

為甚麼孩子想讓大人高興呢?孩子透過讓大人高興,尋求滿足和誇獎。簡單來說,孩子希望被認同和受重視。其實大人也在工作上尋求相同的東西。別忘了在整個童年時期,孩子對自身的價值感,乃是建立於周遭大人看待他的方式。

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讓大人高興往往是為了「耳根清靜」。我們經常遇到青少年明白個中道理,且深諳此道。於是便會聽到孩子這樣說:「反正,我弄懂了一件事,只要我成績好,我爸媽就不會一直煩我。他們會讓我出去玩,也會做讓我高興的事。」這樣本身也不是壞事,畢竟各取所需。

其實遇到一些非常封閉且喪失了一切動力的青少年時,我們也常常使用這種辦法,讓他們明白,只要他們願意在課業上稍微用點力氣,就會有很多好處。至少爸媽比較不會一直盯著他們。雖然這種方式,距離自發性的動力——譬如好成績所帶來的快樂、完成作業的快樂,或用功的深刻意義及其對個人的最終意義仍很遙遠,但最起碼,有些死掉的「馬達」又這樣活了起來。 ◇

 ——摘自:《法式翻轉教養:拯救無數法國媽媽、孩子和老師的「全腦心智圖」學習法》野人出版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