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居民都喜歡把錢存入銀行,認為既保險又有利息,錢存時間越長,利息越高,是最安全的選擇。但實際上近年來把錢存銀行實際上是越來越虧,大陸經濟專家論述其中三大原因。

錢存銀行越來越虧

近年來,「負利率時代」一詞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首頁。所謂「負利率」,實際就是指存款利率小於通貨膨脹率(CPI漲幅)。這種情況下,居民的銀行存款隨著時間的推移,購買力逐漸降低,看起來就像「縮水」一樣。通俗地說,就是錢「毛」了,在銀行拿的利息趕不上物價上漲水平。

前段時間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假設10萬塊錢(人民幣,下同)存銀行一年下來淨虧了537元。根據中共統計局4月份公布的CPI指數為2.3%。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1.75%。以2.3%的通脹率對到期本息進行折現:到期後看似到手101,750元,實際折現後僅有99,462.37元,淨虧537.63元。

不但如此,而且存的年限長,利率也不見得越高,甚至還有「倒掛」現象。

比如,截至今年7月31日,大陸17家主流銀行的平均5年期存款利率為2.94%,3年期存款利率為2.9%,兩者差值僅為0.04%,部分銀行存款利率甚至出現「倒掛」,如渤海銀行5年期存款利率為3%,而3年期利率為3.25%。

專家論述三大原因

對於錢存銀行越來越不值錢和利率「倒掛」現象,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黃志龍近日發表文章認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中國經濟正面臨「流動性陷阱」風險,利率水平整體下行使得居民持有不同期限存款的機會成本顯著降低。「流動性陷阱」不僅表現在利率水平持續下降對刺激企業部門投資意願的邊際效果遞減,還表現在居民對存款期限溢價的敏感性顯著下降。因此,隨著中共央行持續不斷放鬆貨幣政策,扣除通脹因素之後的實際利率已經為負。而隨著市場利率水平的整體下行,將有越來越多的銀行存款期限溢價消失或者為負。

其二,利率下行周期中,銀行降低期限溢價(N年利息)是為了鼓勵居民縮短存款期限,降低自身的長期負債成本。目前,中國經濟仍處於利率下行周期,銀行降低負債端的期限溢價實屬正常。

其三,為了維持穩定的利差,銀行提高長期存款利率的意願不強。比如,今年一季度末,銀行存貸款利差與5年期存款利率之和已達到5.04%,顯著高於個人按揭貸款加權利率4.63%,今年二季度末個人按揭貸款加權利率進一步下行至4.55%。因此,為了維持長期存貸款業務的盈利水平,商業銀行提高5年期長期存款利率的意願並不強。

黃志龍認為,可以預見,在當前整體市場利率水平持續下行周期中,居民定期存款長短期利率倒掛現象還將持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