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了長時間強降雨,多地出現洪水內澇的險情。三峽大壩與長江下游洪澇關係再引起人們熱議,民間對三峽防洪能力產生強烈質疑。
與此同時,大陸媒體對三峽的防洪作用的報道時,引用的不同專家說法甚至出現完全相左的現象。德國水利專家王維洛認為,三峽在論證時就說明了其防洪能力相當有限,並且防洪庫容量221立方米都是錯誤計算的結果,但官方堅持不改。
陸媒報道三峽防洪 大陸專家打擂台
6月14日,澎湃網報道清華水利系教授周建軍駁「三峽包管一切」說法,「實際上三峽防洪能力沒有那麼強,它主要保荊江安全」。他強調,「這在三峽防洪能力論證結論中已經是明確的」。
周建軍解釋三峽防洪能力沒那麼強的原因有三點:一,三峽為河道型水庫,實際防洪庫容應該按照動態庫容來計算;二,攔洪多了,水庫回水線會超過庫區移民線;三,城陵磯水位現在抬高很多,荊江和洞庭湖仍沿用以前的水位進行防洪規劃,實際風險提高了。
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日前主辦的「三峽大壩與下游防洪」媒體沙龍活動。陸媒報道,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為官方宣傳三峽防洪能力降低做辯解,「萬年一遇」是指三峽大壩本身抵抗洪水的抗洪能力,「千年一遇」和「百年一遇」則是三峽水庫能控制和調配洪水的防洪能力。
他還稱三峽在2006年時防洪有限,但在2009年時已提高得可以攔截千年一遇的洪水。若沒有三峽,目前長江下游的大水在最高峰時還將增加40億立方米。
近幾年媒體對三峽批評最多的「清水下泄」問題,他卻稱利大於弊,最大的利是長江河道清淤,共減少15億立方米的泥沙。
將長江洪水分三類看三峽防洪功效有限
德國水利專家王維洛向大紀元記者表示,多少年一遇這是根據歷史上過去的暴雨的情況來進行計算測出的,實際上這幾年一遇的暴雨量是經常在修正的。它的數據是不斷在提高的,因為就那麼幾個點,歷史上的暴雨紀錄最長的,中國不到200年的時間,要把幾千年暴雨的概率算出來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且錯誤頻率相當高。
王維洛介紹,三峽工程當初上馬的時,參加三峽工程論證的防洪組專家陸欽侃,把長江洪水分作三類,第一類洪水就是發生在三峽大壩中、下游的洪水,它是由於中下游地區的暴雨、這些支流的洪水造成的。三峽工程對於這一類的洪水基本上沒甚麼幫助的,因為洪水不來自於上游,三峽工程不起作用的。
第二類洪水是上游有大的洪水,中下游沒有洪水,就像1981年的洪水一樣。它是1949年以來測到的最大的來自上游的洪水,流量大概每秒7萬1千立方米,那一年重慶淹得很厲害,三峽庫區淹得很厲害。
但是洪水一出了宜昌以後基本上就消失了。因為下游的河道裏面它的原來的水位很低。河道裏面能容納很大的洪水量。所以洪水就消化了,下游就沒有洪水。所以三峽建壩對於這一類洪水它只是有害,增加了重慶上游的洪水。因為你把水位抬高了對上游是絕對不利的。
第三類洪水是全流域洪水,就是說下游有洪水,上游也有洪水。比方說1954年的這個洪水上下游都有,而且持續時間很長。
三峽工程可以暫時的攔截上游來的洪水,但是由於它的庫容太小,那麼它攔截的時間很有限。它必須又馬上把水給放了,所以它這個效果並不是很大、效果也不會很好。
王維洛表示,如果這麼來看的話,就是三峽工程當時上馬之前它所吹噓的效能都是過分的、誇大的。這次武漢的長江幹堤還潰決,其實從1949年以來,武漢長江幹堤從沒有潰決過的。
王維洛駁三峽集團總經理吹噓三峽防洪的法寶
王維洛介紹,2010年的時候,曾經出現了一次像1981年的洪水,當時三峽大壩攔了一部分洪水以後,後來的三峽集團的總經理曹廣晶就又開始吹了,三峽工程防洪功能怎麼怎麼大,它有幾個法寶。
法寶之一,就是三峽工程要發揮作用的話,它第一個前題條件就是氣象預報要準。
王維洛表示,所有的人都知道氣象預報是不準的,特別是長期的預報是不準的,三天以上錯誤率70%以上,因此三峽工程不可能做到正確的決擇。
法寶之二,三峽水庫容量巨大。它有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相當於4個荊江分洪區的容量。
王維洛介紹,水庫能夠防洪,但是它必須滿足一定的技術條件,把水庫的庫容和水庫壩址處的年經流量的一個比,就是它的技術指標。如果這個比大於一的話,我們可以說這個水庫它在技術上有可能防洪,而且防洪的效率比較大。
他舉例,像世界上的阿斯旺大壩水庫的庫容,可以把尼羅河一年的流量全部都裝進去。中國第一個建築的水庫——北京的官廳水庫,它的庫容可以把壩址所處的2年的洪水都裝進去。
「但三峽大壩的壩址處的庫容和流量的比是多少呢?它只有8%,所以說它不滿足這個技術條件。所以從技術上來說,它的防洪能力是真有限的。」
他進一步分析,「三峽工程它的所謂的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這是一個計算錯誤的結果,當時張光斗(三峽工程設計「總指揮」)就寫信給三峽建設委員會的副主任郭素嚴說:『這已經證明了是一個錯誤的結果,但是這個錯誤的結果是決對不能向中國老百姓說的』。」
王維洛對此表示不滿:「有甚麼樣的錯誤不能向老百姓來說呢?既然錯了,錯了你就承認,但是中國政府現在還是堅持三峽工程防洪庫容有221億立方米。」
王維洛解釋,它以前算的是靜態的庫容,三峽的正常蓄水位是175米,壩前是175米,到庫尾也是175米,600公里長的距離裏面畫一條水平線175米。這樣算出來庫容的。因此三峽移民從175米以下的地區搬到175米以上的地區建房子。
現在說按動態庫容算。動態庫容的概念是:我們三峽水庫蓄完水以後,當汛期的時候,我們把壩前蓄水到175米,它的蓄水不是一條水平線,而是一條上翹的曲線,離壩子近的地方上翹得少一點,離壩子遠的地方,上翹得多一點,平均是萬分之0.7。
他提醒,三峽水庫和別的水庫是不一樣的,「你到別的水庫去看,那是一個胖胖的湖,它很寬,長度不大。三峽水庫是一個狹長的河,它平均1.1公里寬,長有600多公里。」
「萬分之0.7是說你在100公里的河段裏面,水位的升高就是7米,你600公里,它是一條斜的曲線。由於曲線和平線之間它又造成了空間,這個空間加上去,現在有221億立方米。」
王維洛表示,因為三峽蓄水是一條上翹的曲線,現在蓄水最多的就是150多米,它不敢往上蓄了,再往上去它就要淹很多的移民新村了,它下面還沒淹了,把上面給淹了。所以它防洪的能力是很小的。
「當洪水來了,三峽工程就表現不出能力來,官方就把話轉過來轉過去說。現在最新的說法是,三峽工程起碼沒有加重中下游的洪災。」
「清水下泄」改變河道將朱熔基當年600多億作用消掉了
王維洛介紹,在1998年那場洪水以後,朱鎔基當時花了很大的力氣,投了大概六百多個億把長江中下游的乾堤給加高了一番。
「由於三峽工程『清水下泄』以後,整個河道的走勢就已經改變了,而且改變的相當劇烈,有的地方原來是淤的地方,現在可能是挖深的,原來挖深的這個地方可能就淤了,就把當時朱鎔基花的六百多個億人民幣加高加固的大堤的成果全部都給滅了,就都沒有用了。」
所以為甚麼今年會有很多地方出現險情,因為長江河道整個河勢發生了變化,它不是由於整體的淤積而是整體的「清水下泄」造成了大堤的不安全。這個就是三峽工程所造成的現在的一個很直接的嚴重後果,對於這個下游的防洪是有害而不是有利。
王維洛還強調,「自從1949年以來,中國起碼有12萬座水庫,每座水庫都是以防洪、發電多種目標建設的。如果這些水庫都發揮了作用的話,我們還有洪水災害嗎?但是我們建了這麼多水庫,我們洪水災害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災害程度不是變弱了而是更加強了。」
所以他建議,民眾不要光聽人說三峽大壩的防洪功能很好,要學會用腦袋想。「你可以到世界上去看看80年代以後,哪個國家還在那裏建大壩的。那他們是看到了他後面的這個危害,他要拿出來的這個錢,比他發電所掙的那點錢,要多的多。他有很多後果都是無法估量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