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至天竺取經歸唐後,太宗令其住錫西京弘福寺,一切經費由朝廷供給,並親賜《瑜伽師地論》之序,即《大唐三藏聖教序》,成就玄奘譯經偉業及千秋功名,也奠定自唐至今千百年來佛家修煉在中土經久不息之流傳。
玄奘,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世稱「唐三藏」(「三藏」是指佛教之經藏、律藏、論藏;此稱號意謂對佛教典籍之精通,只是一種泛用尊稱,並非玄奘專名)。玄奘生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貞觀三年(629年)開始西行,歷時近十七年,途經千辛萬苦。玄奘回到長安之時,受到朝野上下隆重歡迎。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玄奘去洛陽會見太宗。太宗對他極為讚歎和欣賞,勸他還俗從政,玄奘力辭。於是太宗請他把西行路上所見所聞記下。玄奘在弟子辯機協助下,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大唐西域記》,價值不可估量。
《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文皇帝製:
「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像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閒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其大意為:
「聞天地有形象,顯露且覆蓋並承載眾生;四季無形,但藏寒暑以化育萬物。因此觀天察地,平凡而愚蠢之人也能知其徵兆;通曉陰陽,賢哲之人也難究其變化規律。但天地包容陰陽變化而易懂之原因,乃因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於天地之間而難究之原因,是因陰陽變化無形。所以形象顯露可得驗證,即使愚蠢之人也會明白;而變化隱藏無人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會迷惑。
「況且佛道推崇虛空,靜幽排思,廣濟眾生,理諭天下。施神威沒有上限,用神力無所不能。大則遍布宇宙,小則藏於毫釐。不生不滅,歷經久遠而不衰落。若隱若顯,傳遞無量福壽直到如今。神妙之道蘊藏高深玄機,即使遵循它亦無法知其邊際;佛法廣傳,深邃而靜遠,即使推崇它也無法究其根源。所以眾多平凡無知之人,及平庸淺陋之輩,欲懂佛教旨意,怎能沒有疑惑?
「然則佛教之興起根基於西方,漢明帝夜夢金人於殿庭飛騰從而得佛法,致佛光得照東土而慈悲流傳。從前,佛陀形神俱在、大顯神跡之時,教義不能廣傳而教化難普施,佛法普傳所及之處,眾生敬仰大德而知遵行。待至涅槃歸真、佛陀肉身尊儀久違多世,佛陀真容遭掩,佛光難再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而今金身如來再現,盛顯三十二莊嚴寶相。於是佛法精義廣傳,拯救眾生於苦海;遺訓遠播,指導修煉者功成圓滿。然而,正統真教難得廣泛流傳,不能統一各種教派宗旨,但小道邪說卻容易使人依從,於是正邪相擾混雜。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各持己見,似世俗而爭執不休。大乘小乘佛教學說,沿時間而交替興衰。
「玄奘法師,法門領袖人物,千辛萬苦,求佛於西方,歷時一十七年,終攜真經而返。」
在太宗扶持下,佛法在貞觀年間得到了極大弘揚。
唐書載「佛」
唐朝《隋書》載:「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淨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釋迦當周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脅而生,姿貌奇異,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捨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華言譯之為淨覺。其所說雲,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於精神則恆不滅。此身之前,則經無量身矣。積而修習,精神清淨,則成佛道。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一成一敗,謂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數不同。今此劫中,當有千佛。自初至於釋迦,已七佛矣。其次當有彌勒出世,必經三會,演說法藏,開度眾生。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須陀洹,二曰斯陀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羅漢。至羅漢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隱顯,而不為累。阿羅漢已上,至菩薩者,深見佛性,以至成道。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像、末三等淳樗之異。年歲遠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後,眾生愚鈍,無復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百千載間,乃至朝生夕死。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樸,謂之小劫。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
「初,天竺中多諸外道,並事水火毒龍,而善諸變幻。釋迦之苦行也,是諸邪道,並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盡皆摧伏,並為弟子。弟子,男曰桑門,譯言息心,而總曰僧,譯言行乞。
「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龍人鬼並來聽法,弟子得道,以百千萬億數。然後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涅槃亦曰泥洹,譯言滅度,亦言常樂我淨。初釋迦說法,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說。至是謝世,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綴以文字,集載為十二部。後數百年,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讚明其義。然佛所說,我滅度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義如此。」(《隋書》卷三十五《志第三十》)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