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人士要求追究戰爭責任。(AFP/Getty Images)
反戰人士要求追究戰爭責任。(AFP/Getty Images)
相關文章

英國有關伊拉克戰爭的齊爾考特調查報告7月6日公佈於眾,讓這場爭議已久且影響深遠的戰爭再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報告認為時任首相的貝理雅對戰爭的發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貝理雅則辯稱,自己的行為符合國家利益。

備受矚目的齊爾考特報告涵蓋的主要內容包括戰爭的決定、法律依據、設備和計劃等,而報告「最具色彩的」材料則是貝理雅和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殊之間書信往來的一些節選。齊爾考特在報告中明確表示,「肯定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存在的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而對戰後的計劃則「完全不充份」。他警告,未來若要發動戰爭需要更加謹慎。

入侵伊拉克非「最後選擇」

這份由2009年時任英國首相的白高敦授權進行的官方報告共260萬字,歷時7年完成,對數年來的公開聽證和15萬份文件進行了分析,蒐集了150名證人的證詞,主要調查2003年在伊拉克戰爭中英國的責任。報告由齊爾考特勳爵負責撰寫,概括了英國在伊戰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可以從中汲取的教訓。報告原本預期1年內完成,但因所涉人士身份及內容敏感,結果延至今日才公開。

報告陳述了倫敦在2001~2009年間對伊拉克戰爭的決策及後續問題,包括戰爭的背景、軍隊的裝備及是否準備就緒、戰事如何展開、戰後計劃等。調查人員試圖確定以美國為首的攻打伊拉克行動是否必要,以及當時是否就應該預料到隨之而來的動盪。

結論認為,英國派遣4.5萬軍人介入伊拉克戰爭屬於嚴重失誤,本能選擇以不流血方式介入伊戰並解決衝突,採用軍事行動在當時並不是唯一可解決問題的手段,「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有些時候是必要的,但在2003年3月,薩達姆並未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而針對伊拉克的干預至今仍有負面影響。但報告也承認,在做出參戰決定時,政府沒有謊言、誤導或妥協,情報機構也沒有刻意偽造善意的虛假情報。

貝理雅有疑慮 仍承諾挺布殊

根據報告,在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近1年前的2002年7月28日,貝理雅曾向小布殊寫信,第一句開宗明義就承諾:「無論如何我都會支持你。」這封信函原被列入機密的個人文件。報告還引述貝理雅的高級幕僚表示,他和另一名顧問試圖說服首相刪除這個全面承諾,但貝理雅無視他們的建議。報告表示,儘管貝理雅得到「明確的警告」,但仍低估了軍事行動對伊拉克和整個中東地區的衝擊。

貝理雅則告訴調查委員會:「我不能也不會對如何完成共同目標,開出某種空白支票。」他在信中表示,罷黜薩達姆可能比1991年波斯灣戰爭的軍事干預行動更加困難,「現在是直接評估困難度的時候……這方面的計劃和策略十分艱難,這不是科索沃或阿富汗,甚至不是波斯灣戰爭,軍事行動部份相當冒險。」

貝理雅還提及,美國在英國力挺下可獨力拔除薩達姆,但對是否有必要組成更廣泛的聯軍感到懷疑。因為在缺乏聯合國授權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可能都不會支持軍事結盟,「此刻我們最好的盟友可能是俄羅斯。」

報告認為貝理雅高估了自己對美國決策的影響力,儘管他清楚軍事打擊可能引發伊拉克內部衝突及阿蓋達活動升溫,但最終選擇忽略這些風險。

貝理雅的保留態度顯然有先見之明:這場戰爭造成伊拉克陷入宗教派別衝突,在英國退出戰爭的2009年前導致179名英軍死亡、美軍陣亡約4,500人,而死亡的伊拉克人更達至少15萬人,其中大多數是平民。但根據調查報告,這封信「反映貝理雅先生自己的看法」,提案並未和同僚討論或徵得首肯。

金馬倫: 英美關係攸關國安

貝理雅自伊戰以來一直面臨各種批評,甚至有人呼籲將他作為戰爭罪犯予以懲罰。報告稱貝理雅難辭其咎,他當時堅信薩達姆擁有大批生化武器,儘管最終證實大多數信息是錯誤的。報告批評其政府基於錯誤情報及評估參與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的軍事入侵行動,欠缺法理公正,也沒有全盤策劃,結果遠未成功。

現任英國首相金馬倫表示,這對英國是「困難的一天」,政府應汲取教訓,「戰爭應該是最後的手段」,而當年投票讚成出兵的人也應受到同樣的批評,「我不認為美國總是對的,但我認為我們與美國的夥伴關係,對國家安全來說相當重要。」他還以英國介入敘利亞衝突為例,證明干預行動並非一定是錯誤,雖然入侵伊拉克替阿蓋達開創了空間,「但須謹記,暴力伊斯蘭極端主義早在伊拉克戰爭前就已開始。」他認為,英國不應減少對世界事務承擔的角色。

最大反對黨工黨領袖郝爾彬則稱,英國需與美國有更開放與獨立的關係,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戰爭是危險的。工黨議員麥克唐奈也認為,調查有助於避免英國再次捲入類似悲劇。伊戰時英國外交大臣斯特勞表示,他將終生感受伊戰的後果。◇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