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指揮家兼鋼琴家曾智斌(Jimmy Chiang)(受訪者提供)
香港指揮家兼鋼琴家曾智斌(Jimmy Chiang)(受訪者提供)
香港指揮家兼鋼琴家曾智斌(Jimmy Chiang)接受專訪(大紀元)
香港指揮家兼鋼琴家曾智斌(Jimmy Chiang)接受專訪(大紀元)
曾智斌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四歲開始跟隨著名音樂教育家葉惠康的太太學鋼琴,有鋼琴神童之稱。(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四歲開始跟隨著名音樂教育家葉惠康的太太學鋼琴,有鋼琴神童之稱。(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曾跟隨享譽世界的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學藝。(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曾跟隨享譽世界的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學藝。(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是奧地利名指揮家利奧普海格最後一位學生,深得老師讚許。他表示,從恩師身上學到做事嚴謹、有條不紊、珍惜時間的工作態度。(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是奧地利名指揮家利奧普海格最後一位學生,深得老師讚許。他表示,從恩師身上學到做事嚴謹、有條不紊、珍惜時間的工作態度。(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右)和妻子、知名歌劇演員Anna Baxter(左)。(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右)和妻子、知名歌劇演員Anna Baxter(左)。(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右一)、恩師鋼琴家Krasssimira Jordan(右二)和恩師葉惠康(右三、四)伉儷。(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右一)、恩師鋼琴家Krasssimira Jordan(右二)和恩師葉惠康(右三、四)伉儷。(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目前是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唯一的亞洲指揮,曾帶領這只全球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合唱團之一到訪亞洲多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並演唱中文歌曲。(受訪者提供)
曾智斌目前是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唯一的亞洲指揮,曾帶領這只全球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合唱團之一到訪亞洲多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並演唱中文歌曲。(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

今年八月,250名維也納和香港頂尖音樂家,將在香港大會堂同台演奏馬勒的《第八交響樂》(又名千人交響樂),為本港音樂界創下歷史。

促成這盛事的靈魂人物,是土生土長的香港指揮家兼鋼琴家曾智斌(Jimmy Chiang)。他是今年維港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也是有500年歷史、奧地利國寶級的著名「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唯一的亞洲指揮。

Jimmy說今次演出的規模十分宏大,僅是樂團就有250人,絕對是兩地音樂界一大盛事。參演陣容鼎盛,包括阿諾德勳伯格合唱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國際知名歌唱家Anna Baxter、Christina Baader、Vincent Schirrmacher、Klemens Sander,以及本地歌唱家葉葆菁、鄺勵齡、張吟晶、黃日珩等。

第八交響曲是馬勒生前最後一次公開指揮的曲目,共分為兩個樂章。第一樂章取材自中世紀詩人Rabanus Maurus Magnentius (780 – 856A.D.)的拉丁文聖詠。第二樂章則是歌德作品《浮士德》(Faust)的終章。交響曲當年在幕尼黑首演時,動員超過一千名演奏者,而得到《千人交響曲》的名稱。

馬勒第八交響曲 奏出宇宙的聲音

馬勒曾說:「此曲很特殊,難以言喻。它發出的是宇宙的聲音、太陽運行的聲音、而不是人的聲音!我之前的交響曲只是這首交響曲的序曲,都在表現主觀的悲劇感,這部作品卻是歌頌偉大的歡樂與光榮。」

Jimmy認為馬勒所指的「宇宙的聲音」,與人數多寡無關,而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他所講的宇宙的聲音,和他的哲學觀有關,因為他將很古老的經文和歌德的文學作品《浮士德》融合一起,我覺得這才是宇宙的聲音。他也提到人死後究竟會去哪裏?究竟是否有神?所以我覺得這才是一個宇宙,一般人可能只會想到宇宙有多大,其實是不是有一個更高層、屬於精神世界的宇宙呢?」

指揮方面,Jimmy稱會按照馬勒的樂譜。他說:「馬勒也是一個很有名的指揮家,在他的樂譜上面他寫了很多額外的語句,其實很多都是指揮的語句,你只要跟從他就已經知道怎麼指揮。」

Jimmy會特別集中演繹歌詞的精神內涵。他續稱:「第八交響曲其實是一個比較哲學性的,比較正面的曲目,當然他之前的作品很多是悲傷的。馬勒經歷過不少悲劇,第一個悲劇是他的女兒早逝,他和太太的關係也不好,小時候和父親的相處也不愉快,使他譜出不少負面的歌曲,但他對大自然也很有興趣,很欣賞。」

一般人可能只會想到宇宙有多大,其實是不是有一個更高層、屬於精神世界的宇宙呢?

葉惠康高徒 29歲奪世界指揮大獎

對港人來說,Jimmy並不陌生。早在2007年他就揚名國際,年僅29歲拿下克羅地亞國際青年指揮家比賽冠軍,是繼葉泳詩之後,第二名得此殊榮的香港人。

出生於音樂家庭的他,父親吹長笛,母親是歌劇演員,自小受古典音樂的薰陶。他4歲開始跟隨著名音樂教育家葉惠康的太太學鋼琴,和葉家私交甚篤。他說:「其實我最初並沒有加入葉氏的樂團,只是和葉太學鋼琴,不過和葉氏很有緣份。葉博士幫了我很多,比如樂理、指揮、作曲等。後來我又學習大提琴,加入樂團。」

夢想做指揮家 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

Jimmy的指揮夢由來已久,年幼時已展現領導才能,在學校經常組織活動。在十多歲時,他觀看過一部關於著名指揮家Leonard Bernstein伯恩斯坦的紀錄片後,就立志要當一名指揮家。他說:「做指揮讓我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你聽到的顏色比鋼琴更多,突然打開了我的眼界。」

音樂為何有顏色?Jimmy解釋說音樂不僅是音符,更是充滿活力的色彩世界。「正如馬勒所講,音樂是一個世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顏色。音樂也都有它的內容,有它的文字,有它的語言。音樂的節奏其實是語言的節奏,所以音樂不只是音符。」

贏得西方稱譽絕不容易

Jimmy曾赴維也納的音樂及演藝大學深造,獲藝術碩士學位,是奧地利名指揮家利奧普海格最後一位學生,2003年又曾跟隨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學藝。

2007年奪得世界指揮大獎後,為他打開了西方音樂殿堂的大門。2009-11年間,Jimmy獲委任為德國弗萊堡劇院的首席指揮,2013年當上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中的海頓團指揮,是團中唯一的亞洲指揮。作為一名華人指揮家,統領西方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合唱團,Jimmy坦言有壓力,但也覺得很有意義。

「亞洲的音樂家在外國發展,其實是不容易的。我們是東方人,談到西方音樂時說服力其實不大。他們只會說我們技巧好,但在音樂修養、語言等,是不及人家的。尤其指揮處於一個領導的地位,需要知道的東西要比別人多。要贏得西方人的尊敬,是非常的難,不是那麼容易。」

有著敏銳聽覺的Jimmy,主動學習德文,很快就衝破語言障礙,再深入研究西方音樂史,融入當地文化,付出比別人更大的努力。「因為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講的語言就是他們的音樂,所以你學他們的音樂而不學他們的語言,其實是少了一半。譬如歌劇、彌撒曲、宗教音樂,不管你是否有相同的信仰,如果不知道它哲學背後其實是人和神的想法,就演繹不到後面那個情緒。講話也是,講話哪裏是重音,音樂上就是哪裏有重音。所以你一講錯字,音樂都會擺錯重音。人家就會說這是外國的,不是當地人。」

莫札特、貝多芬、海頓講的語言就是他們的音樂,所以你學他們的音樂而不學他們的語言,其實是少了一半。

與樂團的關係是成功關鍵

談到指揮風格,Jimmy形容自己是理智和感性的結合體。不過,他不喜歡把指揮當做秀,強調指揮是一個樂團的標誌,和樂團的關係更為重要。他表示:「很多人只看到指揮的動作,但其實沒有人看到指揮在做甚麼。我站在那裏,究竟和那班人合不合的來,才是決定我是否成功的關鍵。」

有人說藝術家難相處,普遍心高自傲,要統領這麼多西方藝術家,更是難上加難。Jimmy稱指揮是一門學問,下命令時也要因人而異。換句話說,它也是一種管理技巧。「有些樂隊喜歡有人可以教他們,但有些樂隊只是喜歡和你合作。我最近學到不要管得那麼多,其實我們是在合作。我有一定的要求,但又可以給人家一個舒服的環境去完成他們的工作。」

風光背後的付出 學音樂先學做人 

年少就成名的Jimmy,在西方維也納遇上浪漫愛情,和演唱歌劇的外籍太太結婚,育有兩子。看上去令人稱羨的命運,但他指那只是外表的風光,背後付出的心血難以言盡,而且每天的挑戰仍在繼續。

作為音樂家與家庭生活之間就是一個衝突,因為兩者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如何做到平衡是一門學問。此外,和樂隊的關係也是一門學問。以前初來乍到,以為做指揮即自己說了算,但其實不然。Jimmy解釋道:「歐洲的樂隊都有話語權,它不喜歡你,那你就沒得指揮。所以不可以只說talent(天賦),不可能只說你有多聰明,到頭來是做人的事。」

Jimmy也發現東西方的教育制度有很大差別。在香港,學做人好像是家庭的事情,學校更多的是重視成績;但在歐洲,功課可以很少,老師處處提醒的是做人的道理,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等。「其實我們一出生就要學做人,這是一個base(基本),然後才可以上去……其實你做每一件事、讀每一個科目,都要回歸到做人的道理,確實是這樣的。」

中西合璧 率領「維童」唱中文歌

穿梭在西方的音樂殿堂裡,流淌著東方的血,Jimmy發現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撞出不少火花。在他的帶領下,多數是西方成員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巡迴亞洲多個城市中,加插演唱中文歌曲。他們在台灣演唱膾炙人口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大陸獻唱童謠《侗族大歌》,均大受好評,被形容為「天籟之聲。」Jimmy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嘗試,孩子們首先要學習中文,瞭解中國文化才能唱得好。

運用老子之道 用陰陽學說分析音樂

喜歡讀老子學說、研習中國傳統文化的Jimmy,也將所領悟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用於音樂。「老子哲學談及中庸,和如何平衡陰陽。我看音樂的時候,也是用陰和陽的能量來分析歌曲,比如哪裏有Balance(平衡點)。就算是我指揮的時候,也有在想這件事的。」

維港音樂節由演藝學院音樂學院院長蔡敏德指揮馬勒的《大地之歌》,此曲將由梁寧及Justin Lavendar以廣東話演唱、由香港演藝學院舊生組成的Philharmonia APA樂團演出。蔡敏德曾表示馬勒的德文原版,其實是翻譯唐詩,包括李白、王維、杜甫、白居易的詩詞。她堅持用粵語演唱,是因為粵語讀唐詩更有味道。她感嘆地表示:「唐詩原來和馬勒的作品也是可以融合,原來人的想法是一樣的。」

曾智斌對今次演出也充滿期待:「我其實也沒聽過,所以很想知道究竟那個效果會是怎樣。始終馬勒寫的時候是用德文,德文的語句、語法是完全和中文不同的,德國的音樂如何配合廣東話呢?其實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為期六週的「維港音樂節」將於2016年 7 月 15 日至 8 月 28 日舉行,是香港及維也納兩地首次合作的大型音樂節目, 超過四十名本地音樂家將會遠赴維也納演出。8月28日在香港大會堂上演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將是音樂節的重頭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