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鄧力文註冊中醫師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擅長運用中藥及針灸治療痛症及皮膚病

「不時不食」這句說話,大家都聽得多了,意思是按各個時節吃合時的食物。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原來中醫治病都要講究時機,順應自然規律呢?「三伏天灸療法」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及「末伏」的統稱,是指一年之中天氣最炎熱的時間。中醫之所以選擇在這三個日子進行天灸療法,是遵從《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理論,借助炎熱的氣候,透過在穴位貼上辛溫的藥材,以達到疏通經絡、溫陽驅寒、平衡陰陽和調理臟腑的目的。除了能夠增強抵抗力之外,更能有效防治寒性疾病。

天灸的適應症主要有以下幾類:

1.體質虛弱:容易感冒、疲累、體虛怕風、手腳冰冷等。

2.慢性痛症:肩周炎、腰痛、頸椎病、四肢關節痛等。

3.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經痛、宮寒不孕、白帶過多等。

4.消化系統疾病:胃痛、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

5.呼吸系統疾病:哮喘緩解期、鼻敏感、慢性氣管病、慢性咳嗽等。

筆者有不少病人會把「天灸」跟「針灸」混淆,其實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天灸」一般的做法是把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等藥材研成細末(我自己為了加強療效,常加肉桂、麻黃等,其中肉桂有引火歸原的作用,這樣有虛火的病人都可以接受天灸療法),再加生薑汁調成糊狀,製成藥貼,貼在穴位上。

至於穴位的選用方面,要根據病人的個別情況,隨症施治。茲根據筆者臨床經驗,略舉數例如下:

1.易感:風池、風府、足三里、肺俞。

2.腰痛:委中、夾脊、腰眼。

3.胃痛:脾俞、胃俞、足三里。

4.經痛:三陰交、子宮、血海。

病人通常都會問,要貼多長時間呢?成人一般貼一至兩小時,小孩則貼半至一小時。如果覺得貼藥的地方灼痛,就應該立即把藥貼取下來,再用暖水把皮膚清洗乾淨。

必需一提的是,天灸療法雖然有不少好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發燒、咽喉炎、哮喘急性發作期、肺結核、糖尿病、癌症、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兩歲以下幼兒、孕婦、皮膚容易過敏者就不宜進行此療法。

2016年的三伏天如下:

初伏:7月17日

中伏:7月27日

末伏:8月16日

讀者諸君,如果有健康或中醫中藥等各方面的需要諮詢,歡迎電郵至drlmtang@yahoo.com。◇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