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本縣4月14日發生芮氏6.5級地震,造成9人喪生。4月16日凌晨1點25分該縣再次發生芮氏7.3級地震,在九州地區已造成至少32人死亡。二次強震造成約有兩千人受傷 ,近200人傷勢嚴重。
綜合媒體報導,日本氣象廳改稱16日的地震才是主震,14日起的連續地震只是前震。本次地震是橫向錯動斷層型淺源地震。氣象廳解釋,14日以來的地震源於內陸正下方的活斷層的橫向錯位移動,由於震源深度只有約10公里,因此地表晃動特別強烈。
目前,熊本縣、宮崎縣和大分縣約有38.5萬戶停水,超過20萬戶遭遇停電。日本軍方為被疏散的民眾搭設帳篷,並派遣供水車至受影響地區。
日本在利用體育館、學校、圖書館等公共設施作為避難所,在災害發生時臨時開闢。據熊本縣政府統計,截至16日週六14時,全縣有約9.17萬人在680多個避難所避難。
日本原子力規制廳稱,截至16日上午11時,鄰近震災區的運轉中的川內核電站(位於九州地區鹿兒島縣)1號機組和2號機組沒有因為地震而出現異常。該核電站是日本當前唯一一座正在運轉的核電站。
今後一週或發生震度6弱餘震
日本氣象廳地震學家青木元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未來可能發生更多起餘震,豪雨及強風或將造成泥石流。消防人員向民眾分派防水布以遮蓋受損屋頂。受災地區約15萬民眾已被指示疏散。
根據地震晃動的加速度,日本將地震分為0至7共10級,名為震度,最高震度為7。
截至16日凌晨,震度1以上的餘震共有213次,其中震度7的有1次,震度6強有3次,震度6弱有2次,震度5強和震度5弱各有一次。日本氣象廳認為,今後一週內還有發生震度6弱餘震的可能性。
日本政府請求美軍支援救災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包括提供食物、飲水和醫療等,為救援災民,正全力採取徹夜因應行動。熊本縣內約有9萬人被迫棲息在避難處所,日本政府正著手準備供應可食用3天的90萬份食物。
政府相關人士指出,為運送必要物資至災區,政府已請求美軍支援。日本自衛隊自17日起增強動員態勢至2萬5000人,從事救助和支援災民等任務,目前已有數千名士兵抵達現場。。
最近,日本九州7.3級地震、緬甸7.2級地震、阿富汗7.1級地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一個月來多次7.0級以上地震。4月16日,厄瓜多發生規模7.8的強震,首都基多(Quito)也天搖地動,沿海地區已發出海嘯警報。
這接二連三的強震,人們擔憂地球是否就此進入地震活躍期?不管怎樣,必要的防震知識是必要的。
三天兩次強震日本是怎麼扛住的?
日本三天遭遇兩次強震,但截至目前地震造成的遇難者人數相對較少。而近年在日本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中,人員傷亡相對也都比較輕微。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是怎麼做到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的?
1、建築物抗震能力強: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築基準法》和《建築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只有設計符合該法的建築才被允許建造。
2、地震監測體系完善:日本氣象廳在全國約2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全國約8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上千個監測站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網絡。一旦發生地震,有關部門立即分析由監測站傳來的數據,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規模,預測地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並由氣象廳迅速發佈緊急地震速報。
3、防災減災體系成熟:為儘量減少自然及人為災害造成的損失,日本先後製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災難救助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了發生災害後應採取的對策。
日本建立了一套救災物資的儲備和運輸體系,確保災民在災後能及時獲取必要的救急物資。例如在東京六本木新城的防災倉庫裡,儲存了10萬人份的應急食品,有罐頭、自熱食品、瓶裝水等各種應急食品。此外還有垃圾袋、濕紙巾、安全帽、內衣、毛巾等日用品。這裡的飲用水、應急食品能保存3至5年。
4、民眾防災意識強
日本民眾的較強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也在地震發生後的自救中起到重要作用。日本主婦們積累了豐富的室內防震經驗。由於地震可能引發燃氣管道破裂甚至火災,因此一覺察到大地搖動她們就立即關閉廚房火源,打開可出逃的門窗。
日本家庭通常會準備幾個「防災袋」,裡面有多種應急用品,包括食品、飲用水、藥品、手電筒、毛巾、口罩、繩索、口哨等。主婦們會定期檢查和更換這些應急用品,以防過期或失效。
在辦公室、商場、街道等其他場合,日本人也設計了不少避險和互救方式,一些公共場所繪製有詳細的逃生路線圖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