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諺有云:「你不能和成功爭辯。」中國開放三十八年,自二零零一年加入世貿後,經濟開始大躍進,GDP每年以雙位數字增長,被世界公認為「經濟奇蹟」。正如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全盛時期,全世界皆以日本馬首是瞻,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過去幾十年以廉價勞動賺盡人口紅利,亦不單以「中國模式」自詡,經濟學界更一度以所謂「分庭抗禮」(de-coupling)來描述中國經濟的自主發展。那個時候,經歷亞洲金融風暴蹂躪的香港,必須依靠中國推出優惠香港政策自由行和CEPA帶動經濟復甦。有人開始對香港過去賴以成功建立經濟成就的優勢失去人信心,以偏概全,認為香港必須向中國學習,全面依賴大陸為腹地,主張中港兩地加速融合,片面強調「中國好,香港好」。

理論上,中國好,香港當然也會好,但倘若中國不好,難道香港便要坐以待斃,無計可施?

自去年起,中國的經濟神話開始破滅。由量化寬鬆政策製造出來的股市泡沫爆破、人民幣的暴力貶值、出入口貿易大幅倒退、製造業生產停滯不前和大量工廠倒閉......在在說明經過幾十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普遍面對的經濟困境,出現經濟學上的所謂「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經濟未來的前景,要取決於促進經濟結構改革的政策如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plus和創新企業的成敗。

我並不以為香港背靠中國的優勢已全然消失,但那必須建基在香港自有的優勢上,才有可能充份發揮效能,產生經濟效益。

其實,香港可以扮演一個金融服務和商業樞紐(BusinessHub)的角色,因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不啻是一大環球網絡,不論個體、企業甚或政治經濟,都是由種種樞紐和網絡互相連貫。香港作為一個小型經濟體系,與全球經濟網絡聯繫密切,正是最大的優勢,而本港有利營商的環境、高速快捷的辦事效率、法制健全、知識產權備受保障、生活多姿多采,都是吸引和彙集人才的優勢。

這亦是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關鍵。在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期,有關優勢更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達至頂峰。原因已是人盡皆知,就是作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因地域和時序上的優勢,與紐約及倫敦連成一體,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運作,交易此起彼落,永不息止。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這個紐倫港的商業樞紐,不僅金融服務可以持續運作,連其他跨國企業的全球佈局,亦難以捨棄香港可以扮演的角色。

由於香港在地理和時間區域上佔儘先機,加上自由和法治制度,以及資訊發達,八、九十年代全盛時期的香港,各種各類服務業,由專業的醫療、法律、會計、精算、保險到一般的衣、食、住、行以至娛樂事業,都發展蓬勃。

如果香港要重振聲勢,做回自己就可以了,因為我們本來就有優勢,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紐倫港的核心骨幹,只是過去一段時期,港人對自己失去信心,只懂北望神州,而中國經濟太成功,說香港自有優勢亦無人自信而已。

其實,香港不僅仍然是得天獨厚的金融中心和商業樞紐,還因為時移世易,可以更上層樓。原因很簡單,香港現時身處世界兩大經濟體系的中間,既有大國崛起的中國大陸為後盾,可視之為中國的一面(SinoSphere),又不失英格魯商業樞紐的連繫,可視之為英源(AngloNexus),可謂盡得兩大經濟體系的好處。在製造業方面,中國大陸仍然有優勢,要打入歐美市場,尤其是香港在自由、法治和商業運作方面都有極緊密聯繫的英美、大英聯邦國家和地區,以及前英屬殖民地,都不能不倚重香港扮演商業樞紐的角色。

總而言之,福禍雙依,否極泰來。過去中國大陸太成功,沒有人會願意聽取香港成功的故事,也忘記了我們得天獨厚,是全球三大商業樞紐紐倫港其中一個。只要重拾優勢,香港一定可以重振聲威,因為今天的香港得盡中英(西)所長,優勢又比前更進一步,試問誰可匹敵?

黎則奮
資深傳媒人和時事評論員,現任D100節目主持。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