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整整等了兩年的時間,最後見到秦王,並取得秦王的信任。(圖/ 新唐人)
范雎整整等了兩年的時間,最後見到秦王,並取得秦王的信任。(圖/ 新唐人)
相關文章

當時秦國正是在軍事戰爭中節節勝利的時候,靠著名將白起,剛剛在南面打敗了楚國,迫使楚國遷都;在東面打敗了齊國;還多次打敗韓、趙、魏的軍隊。但是,秦國從秦王到相國魏冉都不喜歡辯士,那麼范雎在秦國又是如何出頭的呢? 范雎在秦國整整等了兩年的時間,當時他的處境很窘迫。根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范雎後來飛黃騰達之後,他報了很多恩,有的可能是一飯之恩;他也報了很多怨,就是有人瞪他一眼,他也要報這個怨。 

秦相魏冉計劃攻齊 范雎請求見秦王

范雎在兩年期間,一直沒有見到秦王的機會。當時秦國的相國魏冉,計劃去進攻齊國的綱壽,綱壽在現在山東省的東平縣。秦國要從陝西向山東進兵,中間必須經過河南或者河北,也就是說必須要向韓國和魏國借道,秦軍才可能到山東去進攻齊國。魏冉為甚麼要去進攻綱壽呢?因為魏冉的封地在陶,陶是山東的一個地方,離綱壽很近,是秦國在齊國境內的一塊飛地。齊湣王當齊國國君時,曾經有五國攻齊,主要是燕國挑頭。在進攻齊國後,一國搶了一塊地方,秦國在齊國也搶了一塊地方,就是陶。秦王把陶封給了魏冉,所以這是一塊飛地,和秦國的國土是不連著的。魏冉進攻綱壽是想擴大自己的封地,於是就籌措軍餉和組織士兵。 

范雎聽說這事後,給秦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賞有功而罰有罪;一個昏君是專門賞所愛而罰所恨的(即不是根據功勞過錯賞罰,而是根據個人好惡賞罰),這樣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我希望為大王效勞,希望您能夠給我一點點時間,讓我把想法跟您說出來。如果我說得有道理,您就採納,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沒道理,浪費了您的時間,您哪怕殺了我,我都不會埋怨您。」這封信的署名是范雎的化名張祿。 

將近兩年過去了,秦王都已經忘了張祿,看了這封信之後,秦王決定召見張祿。 

范雎稱秦國無秦王 取得秦王的信任

張祿進了秦國的宮殿後,在一個叫做離宮的地方等著,這時秦王的車馬過來了,旁邊的士兵喊:「迴避。」范雎故意不迴避,大搖大擺地站著,說:「為甚麼要迴避,誰來了?」侍衛說:「秦王來了。」張祿說:「秦國難道還有秦王嗎?我只聽說過秦國有相國和太后,沒有聽說有秦王。」 

他這話被秦王聽到了,秦王當時沒有發怒,他知道范雎講這個話,肯定是有原因的,就把范雎帶到了自己的宮殿裏,長跪請教。古人是沒有椅子、凳子的,椅子、凳子是在宋朝以後才有的。原來都是跪在地上的,秦王跪在地上說:「見到你范雎真是不容易,你有甚麼來教導我的?」范雎說:「唯唯。」唯唯就是嗯嗯,或者是好好好,或者是哪裏哪裏的意思,就是虛詞。秦王等著,范雎就不說話,然後秦王又問:「先生何以幸教寡人(你到底想跟我說甚麼)?」范雎說:「唯唯。」他又不說話。然後秦王又問第三遍:「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又「唯唯」。 

范雎其實很懂得人物心理,他當時說了那一句話:「難道秦國還有國王嗎?我只聽說過太后和相國!」刺激了秦王的好奇心。但是這時的范雎很多話是不能講的,因為他的身份是「羈旅之臣」,是流落到這個地方,「居至疏之地」,跟秦王從來沒有見過面談過話,雙方之間是沒有互信的,而他所講的問題涉及到秦王的舅舅,也就是要阻止相國魏冉去進攻綱壽的決定。所以他不得不非常小心,所以他就說:「唯唯。」不說話,等著秦王問他為甚麼不講話。

秦王果然問他:「先生難道覺得我太愚笨了,不足以接受你的教誨嗎?」范雎說:「不然。文王在渭水邊見到姜子牙時,只談了幾句話,就立刻拜姜子牙為老師,然後成就了功業,滅掉了紂王,建立了一個八百年的周朝。而比干是紂王的叔叔,他給紂王進諫的時候,紂王不但沒有聽,而且還把比干殺了,把他的心挖出來了。」范雎的意思是:有的人是很疏遠的,像姜子牙之於周文王,但姜子牙講甚麼周文王都聽;比干是紂王的親叔叔,但講甚麼紂王都不聽,所以親疏關係並不重要,而在於聽話的人對說話的人的信任程度。

「像我這麼一個人,羈旅之臣,處至疏之地,而講的話是關係到大王骨肉之間的感情,所以我不得不特別小心。如果我講的話大王能夠採用,而且讓秦國富強的話,我就是死了也沒甚麼冤枉的;我就怕我講的話,大王不但不採納,還把我殺掉了,這樣天底下那些雄辯的謀士,從此都會裹足不前,那才是秦國的真正危險。」范雎這話打動了秦王。秦王說:「不管你講甚麼,哪怕涉及到我的母親太后,涉及到我的舅舅,都可以直言,我不會治你的罪。」這時范雎才開始向秦王獻計。 

范雎獻遠交近攻戰略 秦王拜范雎為客卿

說服君王是很難的一件事情。范雎通過一系列的方式,最後取得秦王的信任,他才跟秦王講:「我聽說現在秦國要出兵去進攻綱壽,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我跟你講一個故事您就明白了,當年魏國進攻中山國,雖然把中山國打下來了,但是中山國跟魏國之間隔著趙國,所以魏國沒法對中山國管治,中山國很快就復國了。」范雎說:「秦國現在是四面作戰,今天打楚國,明天要打齊國,後天去打魏國,我們等於是四面樹敵,這對秦國沒甚麼好處。」范雎最後的建議,在《史記》上講:「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意思說,您不如採取遠交近攻的辦法,就像蠶吃桑葉一樣,您吃一寸就是您的土地,吃一尺也是您的土地,對近處的國家,譬如像韓國、魏國,你要向他們進攻;對遠的國家,比如齊國和楚國,我們跟他們訂立友好的盟約。范雎這一番話說得秦王鼓掌稱善,立刻拜張祿(就是范雎)為客卿。從此之後,秦王對范雎的寵遇日隆,經常在半夜有國家大事需要商量時,就把范雎叫來,向他問計,言聽計從。 

遠交近攻戰略是公元前270年提出的。四年後,公元前266年,秦王和范雎的關係已經親密無間了。范雎有一天跟秦王說:「雖然大王如此信任我,但還有一件事情我沒跟大王講,因為太危險,所以我在等待時機,這事不解決,秦國的安全就沒有保障。」秦王問他:「到底是甚麼事情?」范雎跟秦王說:「我在齊國時,只知道齊國有孟嘗君,不知道有齊王;在秦國,我只聽說太后,還有相國穰侯魏冉,聽說過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沒有聽說過有秦王。」這說明秦國的國政,被這些大臣分得太厲害了,大王的權柄太輕了。「甚麼叫做一個國家的王呢?生殺予奪才叫做王,而現在穰侯和太后,仗著秦國國家的威勢,出兵則諸侯震恐,解甲則列國感恩,過去的歷史教訓不能不吸取。當年齊國的崔杼,就是因為他權力太重,所以他殺死了齊國的國君齊莊公;趙國的李兌權力太重,他殺死了趙國的太上皇趙主父;現在這個穰侯和太后,他們在大王的身邊廣置耳目,我看到大王獨立於朝已經不是一天了,我非常害怕千秋萬代之後,代大王有天下的人,不是大王的子孫! 」

這時秦王已經做了41年國君,他也知道自己的權力被分散得很厲害,但這一次當范雎提出來的,不僅僅是他本人權力的問題,還有以後權力繼承的問題,所以秦王就非常警醒,問范雎應該怎麼辦。(購買《笑談風雲》DVD,請訪問http://shopping.ntdtv.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