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港合演京劇《維尼愛心耀培僑》,培僑中學一封由「高中一年級全體學生」撰寫、給「習爺爺」「匯報過去一年的學習情況」的信獲習近平回信,由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到校宣讀回信,事件在左派、建制陣營快速發酵,變成一場向「香港各界」推介習近平「深刻的啟示意義」宣講,宗教味道甚濃。市民當然不當一回事,但事件具劃時代意義,筆者擇要講三個觀察。

第一,學校成為樣板戲舞台。7月26日,《文匯報》用了兩版半的篇幅報道事件,除信件內容,還有特首、教育局、其他左派以及立法會議員的訪問。相比之下,1984年中國總理趙紫陽回覆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就香港前途的信函,當時左報只是用了六分之一版。哪個是新聞報道,哪個是政治動員樣板戲,十分清楚。上述兩大學生會致趙紫陽信函,值得一書,以作比較。既然以學生會名義致函國家領導人,自然需要會員授權,當時曾就此舉行全民投票,動議獲通過後便收集學生意見,然後才書寫成信,過程公開透明,傳媒多次報道。培僑呢?為甚麼致函國家領導人不是用信紙而用學生作文紙?為甚麼需要用這個方法營造「這是學生寫的信」的感覺?建制傳媒報道「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是「學生代表陳蔓琳」,這一句可能露了餡:培僑高一級全體學生有無就信函討論過?由建議至定稿各階段有無決議?該信出自集體,還是一人?若是後者,則學校已變成弄虛作假之地,大搞政治大龍鳳,樂此不疲。

第二,將國家領導人稱為「爺爺」,不止肉麻當有趣,且是刻意洗腦。作為國民不能客觀地將國家領導人視為公職人員,按事實對其作出是非判斷,而要大搞「爹親娘親不及習主席親」,要用血緣、人倫綑綁。公僕與人民的關係便變成上下關係,罵爹罵娘既然是大逆,罵「習爺爺」便是犯上作亂了。培僑中學的信件,反映以大搞封建君臣觀為職志,完全違背現代公民社會原則。可惜,這才是新香港的命運。

第三,信件多次提及「抗美援朝」,「先烈們保家衛國」,培僑學生曾參與志願軍成為「烈士」,今天亦有培僑學生參與「烈士遺體歸國安葬儀式」。一方面這要證明培僑紅彤彤的歷史,另一方面要在香港確立「正確」的歷史觀。關於韓戰的歷史,時至今日已經很清楚,中共要援助的北韓才是侵略者。中國學者沈志華利用蘇聯原始檔案資料,重構了韓戰的來龍去脈。金日成一直想用軍事手段統一兩韓,至1950年1月蘇聯同意金侵略南韓,中共知悉侵略計劃後,主動提出派遣「志願軍」,協助侵略,以提升中共在共產陣營內的地位。中共讓國人做炮灰,事件至今已70年,本應可以客觀評論。然而,培僑舊生不單做了炮灰,今天竟仍宣揚做炮灰是一種光榮。當然,學校有自己的立場無可厚非,但篡改歷史、做朝廷鷹犬,並非每個香港人那杯茶,大家選擇學校時要小心。

上述一段,令我想起左派健筆屈穎妍最近的一番話:「當一個民族不肯面對自己過去的醜陋,要忘記歷史,甚至竄改歷史去欺騙下一代,那就代表這民族已漸漸失去自信。」培僑應以此為戒。◇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