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局網站「政策正面睇」刊出「從歷史及法理角度看香港是否『殖民地』的爭議」,內容了無新意,依然從「政治正確」角度解釋篡改歷史的必要性。回想2004年,我在《明報》世紀版撰文,首次揭露特區政府篡改殖民地歷史。文章刊出一個星期後,編輯寫道教統局已準備好line to take(官方立場)讓局長李國章「袋住先」,以防記者提問。同樣是篡改殖民地歷史,那時明知理虧,不會主動「澄清」,18年後的今天卻變得振振有詞,用了接近1,500字教你「正確認識有關香港的歷史事實」。

歷史教育是中共必爭之地。建制派的朋友告訴我,他們與中聯辦開會講教育問題,歷史、通識、中文三科是「重中之重」。對中共來說,正確的歷史,遠比真實的歷史重要。在建構「政治正確」時,除了直接改寫歷史,「語言偽術」也是常用方法。這裏舉一個常見但未必為人所察覺的例子:新中國。

「新」與「舊」,本來只是時態詞,表示事物的先後和與當下的關係。早在1910年,中國小說家陸士諤發表《新中國》,幻想未來中國的現代化狀況。然而,隨着革命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份,「新中國」一詞被賦與了政治意涵:辛亥革命後、北伐後、抗戰勝利後,媒體均稱「新中國」已經來臨;而中共建政後,「新中國」最終被中共壟斷,變成「中共領下進步無私團結的中國」的代名詞。

「新」與「舊」對照。為了突顯中共革命的成就,最後一次「新中國」出現以前的所有「新中國」都要變成「舊中國」,建構出「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歷史論述,最終成就中共「解放」中國的「歷史命運」。然而,不少史家已指出,這個論述以偏蓋全,「舊中國」尤其是民國時期其實是中國的黃金發展時期。例如馮客(Frank Dikötter)在《開放的年代:毛澤東以前的中國》一書中指出,「1900至1949年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社會所有層面都與世界接軌,對開放的追求在四個方面尤為明顯,即政府管治和法治的發展以及新近獲得的自由;出入境的自由;在人文和科學思想中蓬勃發展的開放思想;以及開放的市場和經濟的持續增長。」他亦指出,共產主義在民國得以發展,也是得益於這個開放社會環境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舊」與「老」不同,兩者皆是指代「從前」,但「舊」有可以掉棄的味道(如「破舊立新」),老則有尊重、情懷的興味,如「老朋友」、「老香港」。所以「新中國」的對立面是「舊中國」而不是「老中國」,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的那個由資產階級(孫中山等)領導的叫「舊民主主義革命」。

馮客也告訴我們,中共將民國時期的地方自治運動說成反動的「軍閥割據」。馮客則指出,自治運動在概念上與民族和國家無關。中共反對歷史上的自治運動(如陳烱明的聯省自治),自然也會反對一國兩制下它不能控制的自治。

所以,讀真實的歷史,對了解香港十分重要。◇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